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起步較早 , 發展也很快。早在十萬年前 , 我們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較為先進的儲器或飲器問世後 , 人們能較為方便地 煮、調拌和收藏食物 , 飲食習慣便進人了烹調階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 , 夏商時代已經有王者 "十二鼎食 " 之說。漢代時已經發展形成並充分掌握了 燉、炒、煎、煮、醬、臘、炙等烹調方法 , 並外傳到中亞、西 亞和東南亞。封建時期每個朝代的宮廷禦膳 , 都代表 了當時的飲食最高水平。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又相當豐富。
首先 中國的飲食在做工上就非常有講究,它講究1、選材,選材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壹品中國菜肴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講究和壹定之規。概而言之,則是“精”、“細”二字,所謂孔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所謂“精”,指所選取的原料,要考慮其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特點,以新鮮肥嫩、質料優良為佳。2、手工藝,即廚師對原料進行刀法處理,使之成為烹調所需要的,整齊壹致的形態,以適應火候,受熱均勻,便於入味,並保持壹定的形態美,因而是烹調技術的關鍵之壹。我國早在古代就重視刀法的運用,經過歷代廚師的反復實踐,創造了豐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劃上刀紋而不切斷)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和丸、球、麥穗花、荔子花、蓑衣花、蘭花、菊花等多樣花色,還可鏤空成美麗的圖案花紋,雕刻成“喜”、“壽”、“福”、“祿”字樣,增添喜慶筵席的歡樂氣氛。再次就是“火候”掌握了,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風味特色的關鍵之壹。它分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必須熟悉了解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善於掌握傳熱物體的性能,還能根據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的次序,加以靈活運用,使烹制出來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爛就爛。掌握 “五味三材,九沸九變,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二、飲食結構
從先秦開始,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是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壹次盛宴便列舉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幹,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構成。可見,在南宋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於成熟。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裏,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占有壹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面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三、飲食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而南北方各個地區飲食都有著自己的風格習慣。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制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南方的上海地區的菜肴以清淡為主,講究層次,雖有多種復和味,但口感平和,質感鮮明。具有清新秀美、溫文爾雅、風味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低糖、低脂肪、葷素搭配及營養搭配。,北方就相對飲食粗糙,說得通俗點,如果妳聽到壹個北方人會做菜,就會覺得很奇怪,就跟聽到壹個南方人吃得隨隨便便壹樣。南方人壹吃得隨隨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壹餐。八大菜系,南邊占了絕大部份,流派紛呈,只給北邊剩下京菜、魯菜兩個系,嚴格說來,還是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獷風格才給劃出來的,根本不能與粵菜、川菜、湘菜、淮揚菜相匹敵。南方人到北方開餐館,是豐富和弘揚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開餐館,不過是讓鮮活玩藝兒吃膩了的鄉親們別忘了家常口味,有點象開憶苦餐。北方飲食講究簡單實在, 南方在飲食上花的功夫精雕細琢。
形成這種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有地理位置、氣候差異,社會因素影響,民族文化影響等等。但隨著時間發展到現在,北方南方在飲食上也不像以前那麽分化明顯了,比如北方也愛吃南方菜 南方也經常吃餃子、饅頭,等等。
四、地方飲食
中國的幅員遼闊,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飲食特色,這裏我主要介紹的是長沙的飲食文化特色。
長沙的飲食屬於湘菜。湘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壹個地方風味菜。湘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它制作精細,用料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其特點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在品味上註重酸辣、香鮮、軟嫩。在制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煨、燉講究微火烹調,煨則味透汁濃,燉則湯清如鏡;臘味制法包括煙熏、鹵制、叉燒,著名的湖南臘肉系煙熏制品,既作冷盤,又可熱炒,或用優質原湯蒸;炒則突出鮮、嫩、香、辣,市井皆知。所以長沙人也是非常喜歡吃辣椒的。
長沙最著名的小吃要數臭豆腐,口味蝦了,火宮殿的臭豆腐,南門口四娭毑(尊稱年老的婦女,長沙話)的口味蝦,這些都是長沙市民的最愛。長沙的臭豆腐可謂是非常貼合“臭豆腐”三字。黑乎的顏色,初聞怪異的氣味。但千萬不要被這些嚇到,嘗過之後,保準會讓妳印象大改觀。毛主席曾經說過“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是臭,吃起來是香的”。口味蝦也是香辣可口,也吃越帶勁,湖南著名主持人汪涵也是口味蝦的忠實FANS。還有長沙米粉,糖油粑粑,蔥油粑粑等等。。。。都是吃了還想再吃的。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它受自然的、社會的、民族的等各種因素的***同作用,顯示出鮮明的地域差異性,這不僅體現了我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而且充分說明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智慧,正是辛勤的勞動人民創造了這豐富而神奇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