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籠,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南翔小籠,豫園的南翔饅頭店和古猗園邊上的南翔小籠,真是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無論什麽時候去,都是排隊、排隊、繼續沒脾氣地排隊。
我對於排隊得來的東西半點也不熱衷,每次看到別人排長龍只是為了買幾塊炸雞、壹杯奶茶或者幾塊面包,我就想當不解:他們都這麽閑?
然而我家有位癡迷小籠包的小孩,隔三差五必要去吃壹回,還要吃不同的口味。於是,陸陸續續吃過古猗園、豫園的小籠、愚園路的富春小籠,還有四川北路的萬壽齋等十幾家店,去的最多的就是古猗園門口的那家店,頻繁的時候是每周壹次,而且我家過去挺遠的,騎電瓶車要30-40分鐘,這也是真愛了!
其實網評古猗園那家小籠口感並不特別好,甚至有不少差評。然而,不知是我運氣好,還是我自己實在品不出來好歹,居然每次去吃,都覺得味道不錯,也很少碰到破皮的、壹團硬的,唯壹遺憾的地方是:價格小貴,小籠裏面的肉又特別碎,入口像沒吃到東西,就已經到肚子裏了。 而且,永遠需要排隊!
後來,我家小孩終於覺得這家店吃得次數太多了,於是就轉移到萬壽齋店去吃。
第壹次去的虹口山陰路那家,在魯迅故居弄口斜對面,吃完之後還去了附近魯迅公園兜兜。
說實話,第壹次去這家店,我真的有點吃驚:店面很小,也沒有怎麽裝修,就是壹副弄堂小館子的面目。它的店面外在形象,跟他家小籠包子曾經獲得服務上海世博會推薦名特菜點、上海市名特菜點等稱號的名聲,有點不符。
不過,吃了之後,我就覺得特別符了。
有網友說,這家店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收銀臺永遠沒有空的時間;二是店堂內的座位永遠沒有空的時間。
這簡直太對了,反正我們去了幾次,無論是中午11點多到,還是下午壹點多到,都要排隊等位。而且讓人難為情的是,不是有專門排隊的地方,而是和古猗園壹樣,是站在別人吃飯的桌邊等著,人家吃完壹走,自己趕緊坐上。
如果妳扭扭捏捏的,不但會影響後面的人用餐,而且會擋住服務員來回走路,所以,“入鄉隨俗”,就別想那麽多了,享受美食是正經。
他家還有大餛飩、湯面和拌面、牛肉湯等,其中餛飩也很贊,但是最好吃的還是小籠,簡直比豫園和古猗園的南翔小籠還好吃,而且,價格那真叫壹個美麗啊:鮮肉小籠8元壹兩,但是壹兩有8個。古猗園的鮮肉小籠,壹籠16個,但是卻要30元。
物美價廉,用料足,那是相當親民啊!
去年到大丸百貨去玩,無意中發現四川北路這家萬壽齋,立馬有遇見故人之感,當即就帶著小孩進去排隊——萬壽齋真是火爆啊。
這家萬壽齋的小籠有好幾種口味,其中我最喜歡的仍是鮮肉小籠和蛋黃餛飩,每周必去吃壹次。去年年底,豬肉大漲,小籠也漲了兩塊,10塊錢壹兩8個,價格還是不錯的。
今年疫情管控以來,兩三個月沒去了。自從網上查到它回復了堂吃,小孩也心心念念想去,於是上周就大老遠跑去了。
人不是很多,晚飯點還是有幾個空位,不復當初排隊的境況,甚至當我們七點多吃完走的時候,店裏已經沒客人了。
照例點了鮮肉小籠和蛋黃餛飩,愛人還點了麻醬面(他家的面點也是蠻好吃的)。這幾天熱起來,小孩平時吃飯都沒胃口,這次居然吃完了壹兩小籠。
離開的時候,孩子還念叨著:下周末還來!真是百吃不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