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綠色
慶城是壹座活著的千年古城,從夏朝周先祖不窋“削土為基,版築成城”開始,這裏就壹直是人類生生不息的風水寶地,所以現在的慶城依然是慶陽最值得看也適合所有人來看的旅遊勝地之壹。周祖陵景區有厚重的歷史感;藥王洞養生小鎮的馬嵬驛民俗文化村濃縮了多種小型風景和小吃,配上柔遠河的碧波蕩漾和現代化的玻璃橋、觀光臺、遊樂場,適合大眾休閑,充滿了熱鬧的人間煙火氣息;中醫藥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等地方又適合高層次專業人才細細研讀……
我自己或者陪朋友已經去慶城多次了,每壹次去的時候都會看見路邊的護坡式城墻上寫著“鵝池洞景區”,卻不知道從哪裏能進洞壹看,也沒有見有人在上面活動,我就主觀臆斷肯定是半坡上有個“洞”而已,裏邊大概養過鵝吧,不看也罷。
2019年的清明節,我再次去慶城散心。站在馬嵬驛民俗文化村的最高處向對面望,看見鵝池洞景區分上下幾層,建築還挺精致,有亭臺樓閣。再細看,從河邊的大道上顯然是沒有能上去的路,倒好像從高高的慶城縣能往下走,就特別想去看看。
穿過高大雄偉的慶城仿古城樓“嘉會門”壹直往前走,在壹個低矮的不起眼的“鵝池洞景區”路標指示下,走進壹個窄窄的小巷,走到頭就找到了。
相對於其它景區,鵝池洞真的很寂寞。只有我壹個人順著陡峭的臺階聽著自己的足音走下去,走過八畝大的平臺,再往下走,再往下走,壹直走到底部……
啊,下洞竟然風景無限!洞高大寬敞,做工精良,圓拱形洞頂堅固美觀,洞壁有古代的石刻碑文鑲嵌其中,給人壹種幽深神秘的感覺。但顯然已經在墻外的地面之下了,洞底似池有水,還有上下兩個洞與外面的柔遠河相通,透過那兩個洞能看見外面清清的柔遠河水。
回到上面的平臺上,瀏覽過坡壁上的壹個個窯洞,繞著“文淵閣”走壹圈,看看有了年代的古柏,再站在開闊的平臺上,向對面瞭望,周祖陵景區和對面的馬嵬驛民俗文化村盡收眼底,高大的城墻護衛著,柔遠河就在腳下緩緩地流淌,怎麽感覺這裏都不同凡響。
我靜靜地搜索著這裏的壹切信息,並做著理性的梳理和思考,試圖解讀隱藏在這裏的神秘密碼……
傳說“鵝池洞”是周先祖養鵝之處,姑妄聽之吧。說“養鵝”是為了防範入侵報警,雖然“鵝”有警惕性,但我看懸,哪裏有戰爭信息只靠鵝的?說這裏是防禦外族入侵而修築的供城內軍民取水的地方,以免城中軍民水荒,有道理,因為柔遠河水明明就可以打上來嘛,更何況還有“石頭壘墻墻不倒,鵝池洞擔水不用舀,龍王送柴燒不了”的民謠作證呢?但在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這裏曾經是宗教聖地,文人墨客歌舞升平的浪漫場所,怎麽會確保不讓異族知曉這個秘密呢?大概就是城內民眾取水的壹個地方吧?說這裏是通往城外的秘密情報通道,有可能,就像江南水鄉周莊大戶人家的莊園壹樣,有個隱蔽的通道可以直接駕著小船從河裏逃出去,這裏通往柔遠河的洞口完全可以出去的。說這裏是秘密監獄,也有可能,把住入口,這裏就是壹方封閉的世界。說這裏可以“掩蔽訓練”,也許,因為這裏上下幾層像極了城門的構造,還有甕城呢。說這裏是慶城八景之首的“鵝池春水”所在地,這可能是真的,在這裏看風景,別有壹番風味呢!
據記載,唐朝的安化郡(慶城)從事李克新最先組織疏浚鵝池洞,宋朝以來壹直有整修。上洞壁上鑲嵌的七塊碑刻,都是宋、明、清整修“鵝池洞”的功績碑。取水洞墻壁曾經有不少麗詞華章,可惜毀於兵剢和地震了,流傳下來最出名的是嘉靖時王藎的《觀鵝池詩》。據說曾經有範仲淹題寫的“飛雲破空”四字石刻,可惜看不到了。範仲淹題沒題詞不敢說,不過,我相信他老人家壹定是到過“鵝池洞”的,因為他曾經知慶州,在這裏抗擊過元昊,不可能不去看這個有重要防禦價值的設施吧。雖然沒有資料顯示李夢陽到過這裏,但我相信那個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和堅持“真詩在民間”的明朝大文學家李夢陽也壹定來看過“鵝池洞”,因為他在慶城出生,長到十歲才會河南老家,19歲為了到長安應試,又回到慶城小住了壹段時間,以文學家的浪漫和政治家的敏感性格,他不可能不來看看這道獨特的風景吧?
從這裏的高墻壁壘可以看出,慶城古城確實是壹個謎宮壹般的存在。它依靠獨特的山川地利築城,不僅有兩條河環繞,像振翅欲飛的鳳凰,而且是將沿河的天然臺地削土成城,城在墻上,平均墻高31米,高處達40到50米,遠遠高過西安、南京等平地古城,成為全國最高的城墻。而且,因為城墻壹體,城墻的厚度可以無限延伸,也就成了全國最厚的城墻,還因為獨特的結構有了貫穿全城的城墻地道,有了從城內穿過城墻通過7米深的石層直通城墻幾百米河底的“鵝池洞”大地道。
據網上張晉榮文章介紹,100年前,世界級探險家CD布魯斯在其名著《走出西域》中把慶城比作大號的愛丁堡城堡,稱它是“最令人神往的”,能與歐洲當時仍能見到的任何壹個古城堡媲美。城墻非常堅實,甚至拖來新式大炮都很難摧毀它。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夏,西夏兵分兩路進攻慶州,軍馬多者達20萬,少者不下3萬,遊騎至慶州城下,歷時9日不克,乃退。宋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進攻慶城,權漢臣、宋萬年堅守,金兵“望城莫及,”只好退兵。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明將徐達認為慶城城險兵精,就繞道先打臨洮去了。清同治五年(1866年),寧夏回民起義軍馬正和率領步騎五六萬人圍困慶城月余未克。當然,再厚的城墻也擋不住時代的洪流,也多次被攻克過,只是敵方也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罷了。
如此看來,現在有點落寞的鵝池洞卻藏著古人無窮的智慧和波瀾壯闊的歷史,它可能是古時候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風雅之地,也可能曾經是政治文化的焦點和熱點所在,還可能在這裏發生過慘烈的戰鬥、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