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隔三差五地就包餃子吃,可以說,好多種蔬菜都可以做餡兒,配之牛羊豬肉或是海鮮,再或者是素餡兒水餃,都可以做到色香味俱全。放眼全國,尤其是北方,吃餃子的頻率著實不低,人們對於餃子的喜愛可見壹斑。
但是,對於司空見慣的餃子,大家知道它的起源嗎?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原名"嬌耳",據稱是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壹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壹個醫棚,支起壹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裏人與後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
而真正出現“餃子”(角子)這個名稱則是在宋朝至宋朝,《東京夢華錄》就有“水晶角兒”的記載,說明宋代的餃子品種已經很多。“角兒”,它是後世“餃子”壹詞的詞源。
到元朝,餃子的品種更多,搬列角兒、駝峰角兒、烙面角兒等名稱均在當時的文學記載中經常出現。
明代的餃子和現在的餃子十分相似,《明宮史》中稱為“水點心”或“扁食”。
據考證,清朝時餃子的發展已相當普遍,此時餃子的面皮的制作方法多種多樣,餃子餡品種豐富,制作方法可煮、可蒸、可煎,即現在的水餃、蒸餃和鍋貼的原型。
在中國,餃子不僅是壹種美食,還是壹種象征。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南方有些地方過年時會打散雞蛋後加熱做外皮包上肉餡稱之為蛋餃。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餃子是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在許多省市也有冬至節吃餃子的習慣。而大年三十包餃子則成為壹道靚麗的風景,成為壹種傳統,壹種習俗,中國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