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麽教案應該怎麽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班教案 篇1活動目標:
1、懂得食物對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2、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3、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5、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木偶(胖、瘦小豬各壹只,小狗壹只),餐桌(擺放食物),雞蛋若幹,炒蛋廚具等。
材料配套:幼兒活動操作材料《健康/社會/藝術·誰該得笑臉?》
活動指導:
1、出示壹胖壹瘦的兩只小豬木偶,請幼兒猜猜:它們為什麽壹胖壹瘦?
2、邊演示桌面教具,邊講述故事《大大和小小》。
提問
吃飯的時候,大大是怎麽做的?小小呢?
大大長得怎麽樣?小小變得怎麽樣了?
小小後來為什麽能和大大長得壹樣健壯呢?
3、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材料《誰該得笑臉?》,說說圖上的小朋友誰該得笑臉、誰該得哭臉,然後把貼貼紙貼在做得對的小朋友旁邊。
4、出示雞蛋.引導幼兒說說吃蛋對身體健康的好處。
5、引導幼兒觀看教師炒蛋過程並品嘗。
活動建議:
生活活動
在幼兒進餐時,教師以"美食播報""'我不挑食'展示欄"等形式,讓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鼓勵幼兒樣樣食物都要吃。
家園***育
(1)指導家長為幼兒制訂合理的食譜,在烹調上註意色、香、味,誘發幼兒的食欲。
(2)與教師***同配合,糾正幼兒挑食的不良習慣。
領域整合
引導幼兒學習歌曲《大家叫我小壯壯》、兒歌《長成壹個壯娃娃》,進壹步幫助幼兒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小班教案 篇2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和教師的引導知道漱口可以清潔牙齒。
2.掌握正確的漱口方法
活動準備:
芝麻糖、鏡子、杯子、水、
活動過程:
壹、遊戲導入
師:小朋友們,今天是巧虎的生日,它給帶來了很多好吃的東西要和我們大家壹起分享!大家看看巧虎給大家帶什麽來啦?
師:哇,巧虎給我們大家帶來這麽多好吃的,那現在老師來請小朋友們品嘗吧。
二、送禮物,照鏡子
師:我還準備了壹面小鏡子,妳們看看是什麽?(鏡子)今天我們來照照嘴巴裏面有什麽?(牙齒)牙齒是什麽顏色的?有臟東西爬到牙齒上去了,牙齒變臟了,妳有什麽辦法把臟東西從牙齒上趕走嗎?
三、幼兒自由討論
清潔牙齒的方法
四、教師總結
牙齒臟了可以用牙刷刷牙,也可以用漱口的辦法,可是幼兒園裏沒有牙刷,就讓我們來漱口吧。
五、學習正確漱口的方法:
1.教師演示: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擡起頭,閉起嘴,咕嚕咕嚕吐出水。
2.幼兒邊練兒歌邊學習正確漱口的方法。(空手模仿)請個別幼兒聽口令做動作。集體聽口令做動作。
3.著重提醒幼兒不能把水咽下去,還應提醒幼兒不是簡單地含水、噴水,而是含水閉嘴鼓動腮幫而後把水輕輕吐出來。
4.唱著音樂結束活動。
體育活動:
1.早操:學習新操。
2.體育遊戲:《我的家在哪裏》
3.自選活動:大型器械等。
小班教案 篇3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沈浮,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沈、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壹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壹、 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著爬著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壹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麽才能過河?
二、 認識沈與浮現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壹試”
問:妳發現了什麽?石頭怎麽啦?
師小結:由於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沈”,會沈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妳發現了什麽?
師小結:由於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浮”。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妳們看它過河了嗎?
3. 鞏固幼兒對沈浮現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沈”,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環節上看,孩子對沈與浮的現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於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幹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沈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壹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壹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 幼兒操作,並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妳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麽?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壹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沈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壹起來看壹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沈浮的現象,其中盤子這壹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沈,有的孩子記錄是浮,借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麽妳認為是沈?而妳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壹種材料,為什麽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孩子知道由於放的方式不壹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於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沈還是浮;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沈,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松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設遊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物體的沈浮現象。
壹、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魚缸、玩具,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玻璃珠、記錄紙,螞蟻、蘋果樹圖片等材料,啟發引導幼兒與材料互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能開動腦筋,大膽地說出自己發現的沈浮現象。在記錄的環節中,合理選擇粘貼紙的記錄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還能進行簡單的評價。基本實現目標。
二、教師的教
1.創設遊戲情境。教師以“小螞蟻出來玩,肚子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想爬過去;可是壹條小河擋住了去路,請小朋友幫螞蟻想想過河的辦法”的情境引入活動,形象生動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兒參與探索的.興趣,圍繞問題“周圍什麽都沒有,只有石頭和木頭,妳們能用這些材料幫螞蟻過河嗎?”,展開思考。遊戲情境的創設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調動起幼兒參與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2.註重材料投放。教師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慮活動中幼兒的觀察,精心準備魚缸作為活動情境中的“小河”,讓幼兒直觀清楚地觀察到石頭、木頭在水中的沈浮現象;同時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探索的材料分組擺放在不同的操作區,改變以往教師為幼兒準備人手壹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出現擁擠、混亂的現象,有利於幼兒專註觀察壹種材料;另外還為幼兒準備了貼貼紙作為記錄的材料,在每個操作區投放記錄單,便於幼兒操作後,直接記錄操作的結果,解決幼兒獨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記錄單存在的困難。
3.善於觀察啟發。能靈活駕馭課堂,善於觀察幼兒在操作中的表現,其中盤子這壹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沈,有的孩子記錄是浮,我能及時抓住教育契機,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麽妳認為是沈?而妳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壹種材料,為什麽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於放的方式不壹樣,結果也是不同的,讓孩子知道,沈浮沒有絕對的定義。
4.評價鼓勵結合。最後環節教師能對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現象再次進行進行壹個總結,幫助幼兒梳理知識經驗,提升認識,再次利用記錄單將材料的沈浮現象壹壹呈現,並對幼兒的實驗結果給予肯定--獎勵壹個大拇指,並出示圖片“大拇指”貼在幼兒操作正確的位置上,鼓勵幼兒,這也是壹種適合小班幼兒特點的評價方式。
三、幼兒的學
整個活動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樂於探索發現,學習簡單的記錄方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學習詞匯“沈下去”“浮起來”。
四、活動中的不足
1. 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於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幹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沈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壹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壹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2.最後老師的小結不夠到位。當所有的記錄表都在黑板上時,師應作出總結,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強調:原來石頭、金屬類、玻璃類的物品比較重,容易沈下去。而泡沫、木頭、比較輕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來。
3.記錄卡設計不夠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中線以上表示浮,中線壹下的表示沈,可以避免貼滿的情況發生。
小班教案 篇4活動目標:
1·欣賞秋天樹林景色,感受樹葉豐富斑斕的色彩美。
2·嘗試將紙撕成小塊粘貼平整。
3·體驗自由創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秋天樹林圖片 2·音樂《秋日私語》
3·綠色,黃色,橙色,紅色的蠟光紙 4·膠棒
活動重難點:
將紙撕成小塊並粘貼平整
活動過程:
壹·出示圖片,確定季節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壹張圖片,小朋友壹起看壹下”
2·確定季節“什麽季節的時候樹葉會往下落吶?”
二·觀看秋天樹林景色,感受樹葉色彩美及形態。
1·秋天的樹葉美嗎?哪裏美?秋天的樹葉都有什麽顏色?
(秋天的樹葉有綠的,有紅的,有黃的,有橙色的)
2·秋天的樹葉都長在樹上嗎?它還去了哪裏?
(有的落在地上,有的還長在樹枝上,有的在空中飛舞)
三·了解樹葉的做法和制作要求,拓展撕貼方法。
1·教師示範制作樹葉
師:我這裏有壹顆秋天的小樹,看看上面少了什麽?我們怎樣幫它長出
樹葉吶?
教師示範撕樹葉,撕出大小不壹樣,顏色不壹樣的樹葉。
2·引導幼兒樹葉粘貼位置
師:樹葉制作完了,我們要貼在哪吶?哪裏有樹葉吶?
3·個別幼兒示範
師:還有哪位小朋友要來幫助小樹吶?請妳上來粘壹粘。
(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四·幼兒自由創作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幫助
1·播放背景音樂
2·引導幼兒在撕紙時註意樹葉大小。
3·將撕出的樹葉貼平整。
五·幼兒展示作品
六·播放音樂,自由舞蹈。
今天我們幫小樹長上了樹葉,小樹很高興,邀請我們壹起跳舞啦!
小班教案 篇5壹、活動目標:
1、練習手膝著地向前爬行。
2、通過螞蟻囤積糧食的情境,體驗爬行時拖帶物體的方式努力堅持爬到目的地。
二、活動準備:
1、每人壹個小螞蟻的胸飾。
2、豆豆若幹(串珠、沙袋、積木)
3、大筐三個。
4、室內幹凈的木地板活動場所。
三、活動過程:
1、遊戲:小小螞蟻兵操練。
(1)幼兒大圓圈站立,教師:“螞蟻寶寶們,今天天氣真好,我們到外面活動活動吧!”。
(2)播放《進行曲》,小螞蟻隨著音樂向前走,並聽教師的口令與老師壹起做上肢動作、下肢動作、轉體動作、腹背動作、跳躍動作。
2 、了解幼兒玩法和規則。
(1)交代情境:秋天到了,我們要準備過冬的糧食,今天的任務就是要到遠處搬“豆子”回家。
(2)介紹遊戲玩法:介紹豆子(串珠)和筐子的位置,認識場地的另壹端有許多糧食,請小朋友扮螞蟻爬過去,將糧食拿回來,放在筐子裏,要求每人每次只能拿壹個。
(3)幼兒在場地的壹端集合,教師提醒幼兒將自己拿來的糧食放在靠近自己的筐子裏,不擁擠。
3 、遊戲:螞蟻搬豆。
(1)請壹名幼兒示範直線爬行和取放糧食的過程。
(2)引導幼兒分批開展螞蟻搬豆的遊戲。
(3)教師將糧食(沙袋)往後放約1.5米,鼓勵幼兒要爬得更快更遠,爬行方法同前。
(4)教師再將糧食(積木)往後放約1.5米,鼓勵幼兒堅持,不怕苦和累,方法同前。
4 、分享勝利,品嘗豆子。
大家圍坐在墊子上,開開心心吃“豆子”,教師簡單地進行評價,表揚不擁擠,爬得快的小螞蟻。
5 、結束活動:小螞蟻散步。
教師:螞蟻寶寶們吃飽了,我們散步回家吧?!教師引導幼兒隨著音樂邊唱歌邊回教室。
分析: “螞蟻搬豆”是壹個傳統的體育遊戲,這個遊戲是指向發展小班幼兒爬的基本動作。而“豆”正好符合我們正在開展的園本特色遊戲,由此我們班開展了這個遊戲活動,在活動中我們關註幼兒的年齡與個體差異,在組織形式和手段的運用上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夠在原有水平上發展。以角色扮演進入遊戲,使用遊戲的道具和情境創設,吸引孩子愉悅地遊戲而不是生硬地練習,註重遊戲的趣味性,同時也考慮活動層次的逐漸推進和自然過渡。體育活動不僅僅是發展幼兒的身體動作,提高幼兒身體素質,還蘊含更多元的教育價值,如本次活動中的點數豆豆讓幼兒感知1和許多、大河小、顏色分類;在努力搬運中讓幼兒體驗成功、萌發勇敢等良好個性品質的目標。通過活動的有機整合,發展了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
在本次活動中各項智能表現優異的幼兒如下:
空間智能“優”:
語言智能“強”:
人際交往智能“好”:
自省智能“高”:
音樂智能“好”:
小班教案 篇6目標:
1、感受詩歌中安靜的氣氛,體驗詩句的優美、舒展。
2、理解詩歌內容,願意用動作表現詩歌。
準備:
1、教學掛圖,幼兒用書《晚上》。
2、自制配樂詩歌錄音。
過程:
1、出示圖片,看看說說:
—“從圖片中哪裏看出來是晚上?”
鼓勵幼兒積極觀察圖片,從圖片的景色中尋找夜的感覺。
2、欣賞詩歌,理解內容:
教師用兒歌中的語言提問:
—“晚上星星出來了,還有誰也出來了?”
“晚上馬路上的燈亮了,還有誰家的燈也亮了?”
在幼兒回答時,教師可以重復念詩歌語句,以強化幼兒對兒歌的印象。
幫助幼兒說清楚“也、亮”等字音,鼓勵幼兒跟念詩句。
3、欣賞配樂詩歌,配動作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