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我去楚雄州祿豐市探親。買菜的時候,我跟著表哥去逛了當地的農貿市場。下面的大圖是牛肝菌。壹般我們稱之為黃奔頭。當地人口頭上已經習慣了,外地人不熟悉就會搞混。看到這麽大個頭的大黃,妳壹定要提高警惕。畢竟,這樣的自然奇觀並不常見。
沒辦法。看似黝黑的牛肝菌乍壹看並不奇怪,但在端盤端上桌的那壹刻,盤子裏的綠色、白色和金色讓人們的食欲大動,獨特的蘑菇香氣飄出,充滿了壹屋子的人。不客氣地咽了咽口水,兩碗米飯也沒問題。入口後口感厚膩,齒唇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牛肝菌家族龐大,分為黑牛肝菌、黃牛肝菌和紅牛肝菌。
按順序看下面的圖片:
尤其是牛肝菌中的精品——見手青(紅牛肝菌)。顧名思義,手碰到的地方會立即變色,有點像變色龍。當然也有微毒成分,所以烹飪加工不當也會讓人手牽手掉頭!
不要碰這個手-綠色(紅色牛肝菌),畢竟只是看和玩妳不經常吃的東西。
失敗經歷:去市場買了2000克牛肝菌回昆明。那天我沒處理,就放在客廳吹了吹,打算第二天下午再炸。結果牛肝菌壹大早就不見了,我問了家裏的公公。老人說,他已經把泥巴清理幹凈了,洗凈切片炒制,還準備了大蒜、青椒等。早上炒好晚上放回去吃飯。
下班回家吃飯時,我看著千辛萬苦帶回來的牛肝菌。我端起飯碗嘗了嘗。哦,不,這不是我記憶中的味道。它又軟又無味。我不能說我嘴裏吃了什麽。仔細看碗裏的牛肝菌。又肥又厚的片看起來像厚厚的肉片,還有大蒜和青椒。明亮的油靜靜地圍繞著牛肝菌。
我問公公炒蘑菇的步驟,說我是用開水撈出來再炒的,突然就啞巴了,郁悶的去吃別的菜了。。。
和同事交流炒牛肝菌的方法,經過壹番爭論後收集了壹波幹貨。這裏的油指的是比平時多壹倍的油。
方法壹:如果油多,先爆香大蒜,放入青椒,然後加入牛肝菌,然後炒30分鐘(經驗證只要15分鐘),然後出鍋。
方法2:爆香大蒜,加入青椒,加入牛肝菌,炒15分鐘,微波爐加熱3-5分鐘。
方法三:首先將牛肝菌放入蒸鍋中蒸15分鐘,然後取出,加入大蒜和青椒,然後放入牛肝菌炒10分鐘。
下圖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高手在民間,雲南人爭搶美味的牛肝菌,烹飪方法多種多樣,八仙人漂洋過海大顯神通,只要能吃到嘴裏,就不會中毒。
也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