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枚典型的吃貨,經常反復看的記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不僅僅講各地美食,還講了壹些當地風土人情,所以能增長人們對飲食文化、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的見識。
《舌尖上的中國》在輕快舒緩的背景音樂中,介紹了全國不同地區的美食,每次壹邊看壹邊咽口水,也去嘗試了片中講述的以前沒吃過的美食。《主食的故事》這壹集,介紹了各種各樣的主食,以及主食的變遷等。饅頭早期是叫炊餅或蒸餅,後來才叫饅頭,所以“武大郎賣炊餅”其實是賣饅頭。粽子以前是為了紀念屈原,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壹點,現在不僅僅在端午節可以吃粽子,平時大家也可以吃到粽子,粽子也成為壹種主食。片中介紹新疆的饢,以前我從來沒吃過,看了舌尖後去吃,想不到這來源於遙遠大西北的饢竟然非常符合我的口味,香香脆脆,後來壹看到饢都會買來吃。在片子裏,還科普了五谷在歷史長河中發生的變化,也講述了廣州河粉以及蘭州牛肉面的發展歷史。在這裏也穿插了介紹壹些勞動人民,陜北賣黃饃饃的老黃,蘭州拉面的馬師傅,嘉興包粽子的技師等。
不同地區,做主食的方式不同,烹飪的方法也有差別。同樣是做面,有的地方用手揉壓,有的地方用搟面杖搟,有的地方用大竹竿壓打面。不同地方面條的煮法也不壹樣,蘭州人民做蘭州牛肉拉面,山西人做刀削面,廣東人民做竹升面或雲吞面,而岐山人民做臊子面。
不同地區的主食偏好也不同,例如,北方人更愛吃面食,而南方人則偏愛米食。稻米作為主食,很多人以為會單調,不能像面食那麽多樣化。其實米也能做出很多花樣,最基本的就是白米粥和白米飯,接著還可以做成地瓜粥、小米粥、八寶粥、玉米粥、牛肉粥、魚片粥以及螃蟹粥等等。當然,大米再加工後,也能做成很多美食,比如米糕、米粉、米皮、河粉、粽子、年糕和湯圓等。
遠古時期,人民吃主食,壹般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如今,我們吃這些主食,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有時為了慶祝節日。老人做壽,擺了壽宴,大家壹起來吃流水席,壽宴當然少不了長壽面,這時候面條就不單單是為了飽腹,更多的是為了慶祝老人的大壽,面越長,寓意老人越長壽。
這裏,就《主食的故事》壹集,都蘊含這麽多內容,《舌尖上的中國》目前出來兩季,有很多精彩內容,而第三季也已經啟動拍攝,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