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內佛教,興於梁代,唐、宋尤盛。
東晉義熙元年(405),遊僧曇猷渡海東來,在水車港頭創建白水庵(後改稱壽寧寺)。
南北朝時,縣內相繼建妙相、崇教、大智、吉祥、法海、永樂等6寺,其中妙相寺規模宏大,僧徒眾多,為縣之首剎。
武則天永昌元年(689),縣治從海遊徙今地,該寺遂為全縣佛教中心。
自唐至宋,建寺之風頗盛。
有文字可考者,建於唐代的有11所(凈土、崇福、瑞相、慈勝、明恩、圓通、演法、廣修、法昌、保寧、慈雲),宋代的17所(延壽、普福、興梵、福興、福勝、福安、大覺、廣福、永福、澄深、寶巖、普照、清居、清溪、法安、靈泉、登臺)。
由於地近天臺山,隋、唐間天臺宗興盛以來,寧海佛教以信奉天臺宗為主,歷史夠早的。
今天應該提及寺廟文化。
顧名思義,寺院文化特指存在於寺院這種空間內的文化。
寺院院落或主體建築,以及其外部所附屬的其它各種宗教建築、宗教設置、山林、耕地及空地等,均屬於寺院的空間範圍。
寺院建築及園林,寺院範圍內供奉著的崇拜對象的偶像及其它象征系統,珍藏著的經書、法器、聖物與其它宗教藝術品,祭壇、裝飾物及宗教教職人員的服飾等,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宗教信仰體現在這些具體的形象之中,許多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所以,寺院文化容易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信徒的精神需要,也可以使不信仰該宗教的人獲得藝術享受。
所以壹般景區少不了寺廟。
最近,本人東走西遊,到過普陀、天臺高明寺、濟公院、奉化雪竇寺、嶽林寺、余姚西隱寺等處,(有圖為證)回頭看寧海,除了廣德寺,慈雲佛學院,還有建築、園林那裏有規模的,文化的 ,甚至把老本狼狼藉籍,有人拿出壹點錢,任其塗鴉亂改,罪過罪過!有的寺院廟宇不分,據說將廟改寺就可開放,老板改成書記,就是公務員了。
哎,無量壽佛,善哉善哉,寧海之水、之寺廟如此,豈能侈談旅遊大文化?
晉代古剎壽寧寺,位於寧海縣城東五公裏的港頭村,是天臺山佛教開基的首剎,是我省中日文化旅遊線之壹。
晉義熙元年( 405 )天竺(古印度)僧人曇猷乘楓槎(楓樹制的筏)從海上東渡,進三門灣白橋港登岸,上岸後,楓槎飄擱對岸,至今稱楓槎山(在港頭寺對面)。
當時,曇猷感到口幹,四周沒有談水,曇猷以禪杖戳地,白泉湧出,遂建白水庵。
寺前今尚存曇猷石和白泉井二古跡。
白泉井高出地面1.5米左右,但常年不幹枯,村民也以此井做食用井。
白泉井又名洗腸井,相傳曇猷之母懷胎,時經蔥園,穢臭犯胎氣,飲了白泉井的水,能除去穢氣。
佛門不食蔥蒜等五辛的戒律典故也出於此。
此後,曇猷沿寧海白溪進天臺山腹地,陸續創建了永福、柯山、石梁、赤誠、萬年、多寶、廣潤、清居等佛剎。
成為天臺佛宗的開山之祖,建寺比天臺國慶寺早100多年(天臺國慶寺建於公元598年)。
唐代鑒真第四次東渡曾到此留宿。
日文譯作白泉寺。
該寺由於983-988年接送耷然、嘉因師徒,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口岸後,淳化元年(990)伺郎王化基奏請改名為壽寧寺,至道元年(995)宋太宗又遣內侍斐愈賜給壽寧寺禦書30軸以資褒獎。
宋代《赤誠記》中,壽寧寺為列寧海寺院第二名(僅慈雲寺懺主遵式的弘法道場嵩教寺與此稱寺,其他44所稱院)。
此後,幾經興廢。
1958年遭火焚後,近年由臺州佛協會長,高明寺方丈覺慧法師重建壹新,1993年8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
現寺院除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外,還建有東渡紀念堂,保存著當年東渡真身的釋迦佛象。
1999年6月9日,參加中日國際佛教旅遊線研討會代表到此考察,壹致確認壽寧寺是佛教傳向世界和中日友誼的重要紀念地。
日本友人村上博先生在浙江省旅遊局何思源處長等省、市、縣人士的陪同下,為“日本法濟大師耷然登陸處”石碑揭幕。
使日中友好口岸重放光彩。
最近又在寺院的東首建造了三聖殿、放生池、露天大佛等,還將在寺院西首建造寺塔等。
壹個嶄新的晉代古剎將吸引著您。
前金皇封廟——古廟在象山港海塗邊。
據傳廟神曹彬是趙匡胤平江南主將,封為濟陽王,又因南宋趙構逃難至此,顯靈救他壹命,又封敕建廟,廟內存18條石柱,其中4條雕刻雲龍,當地太學生鄔韶出資建於道光五年(1825)
廣德寺——寧海北鄉名寺,始建於清初,1997由名僧有圓法師主持復興,如今殿宇宏麗,像飾莊嚴、巍巍寶剎、煥然佛國道場。
塘下鎮東廟——廟壹般供奉名士社神,社是中國最古老的村落聚集,有人居就有社神。
塘下村胡氏在元代時(1302)從大蔡村遷入後,村後有水塘。
故名塘下,村東建廟,供境主菩薩及財神土地神。
廟中戲臺建於清,采用罕見的壹臺五井,五個大小的同心圓穹窿頂懸在空中,不用壹枚釘,全憑精巧無比鬥拱互相支承借力,歷百余年風雨而仍安然牢固,實乃中國鬥拱卯榫絕技,此壹戲臺是最近寧海文物部門新發現。
閬風橋——閬風,昆侖山峰名,古人稱神仙居處。
此處南北東西有山圍衛,中心壹水東流,唐大中十三年(859),舒師錫居此,南宋時名士劉倓、舒嶽祥稱劉舒二閬風,舒嶽祥後裔居嶺口建橋名“閬風橋”,舒與鄞縣王應麟、袁桷,奉化戴表元為浙東宋元三文傑。
橋重建於光緒十二年(1884)。
甲子橋、郭子儀38代後裔——因洪水季節此地水匯成洋,故稱長洋,去年壹場洪水沖垮甲子年(1864)建的甲子橋。
清末(1911)西店名族孫乃泰胞妹是奉化塾師王慕蘭弟子,嫁到長洋,不料夫死,留下三歲兒子,族人逼孫氏交出房產,無奈投水,老塾師寫下“十年流恨無窮時,試看甲子橋下水”之句,今橋又重建。
郭子儀曾是唐玄宗及以下三位皇帝宰相,平亂安國,七子八女,壽八十五,富貴無比。
《打金枝》中郭噯是皇帝的附馬,郭子儀七子,遷到金華。
後裔又遷到長洋。
長洋郭祠戲臺始建於同治八年(1689),近年重修,戲臺頂雙藻井同心圓、八角藻井。
梁坑洞橋戲臺——梁坑不姓梁,姓潘,130戶近500人,原居姓梁。
唐末河南榮陽潘氏遷入寧海,宋以後分遷各地,其中有潘天壽壹支和梁坑潘氏。
祠前有銀杏,村口有亂石拱洞橋。
祠堂在村口高坡獨立,鹹豐十壹年(1861)重修,戲臺和勾連廊各有藻井。
夏樟古村、孫氏家廟——西店孫氏壹支後裔在元代時(1300)夏天六月初三插樟成林,居此700余年。
160戶,570人今存村中百余老人。
村處山谷,巨樟600余年,圍可三人合抱,民居依山疊建,山溪穿村,原有10橋。
大蔡胡氏宗祠古戲臺——原住蔡姓,而村名大蔡,地名象原。
南宋紹熙(1205),原籍徽州、吳興胡直夫偕長洋金氏從奉化牌溪遷入,至今24代600余年。
嘉慶八年(1803)建祠堂,至今200余年。
祠堂未經漆飾演,保持古制,原汁原味,雕刻精麗,難得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