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分手了很難受怎麽調節,如何快速擺脫分手痛苦期

分手了很難受怎麽調節,如何快速擺脫分手痛苦期

都說“與錯告別才能與對相遇”,但分手的悲傷總是難免:

每晚不眠不休,無法入睡,動不動就哭;表面上看,無論妳笑著玩得多開心,內心的孤獨依然揮之不去;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裏,我總是時不時地想起TA,我感到難過。我不知道我什麽時候會出來.妳可能經常會在分手的時候遇到這些問題,不知道該怎麽處理。

分手從來都不是小事。除了大家常說的“讓時間治愈壹切”之外,我們希望下面的心理學知識能幫助妳更好地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

本文分為七個部分:

01分手後,我們通常如何處理?

02分手後我們的心情會怎樣?

03、我們能做什麽?

04分手並不是絕對的壞事

如果周圍的人分手了.

06如果出現這些情況,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妳擔心很快分手.

01 分手之後,我們壹般會如何去面對? 我們是什麽樣的人,影響著我們處理分手的方式。 分手意味著親密關系的結束。

不同的成年人在面對親密關系時有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回避型(Hazan Shaver,1987),分手後的應對方式也不同(Davis,Shaver,Vernon,2003)。

1. 安全型的妳:開放、合理地交流需求

分手後,妳可能會傾向於用開放合理的方式與其他依附的對象交流自己的需求,比如向父母訴說自己的情緒,向朋友尋求安慰和陪伴。

2. 焦慮矛盾型的妳:用調情或指責等方式,讓前任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親密關系中,焦慮矛盾的妳有更多矛盾的情緒,更多的自我懷疑,容易陷入愛情,渴望與對方親密,但又擔心“TA不是真的愛我,或者TA最後是否會離開我”;

分手後,妳可能會陷入壹種不斷切換的模式:輕描淡寫地和對方調情,憤怒地指責對方,試圖通過這些手段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3. 回避型的妳:壓抑悲傷,獨自硬扛

在親密關系中,妳經常害怕親密,很難信任對方。妳可能會懷疑愛情能否長久,或者認為沒有愛情也能幸福。

分手後,妳會刻意壓抑分手帶來的痛苦,選擇繼續下去。

02 分手後,我們的情緒會產生什麽變化? 1. 戀愛會上癮,分手如戒毒

“喜歡壹個人是什麽感覺?”

“妳吃過藥嗎?”

“忘記壹個人是什麽感覺?”

“妳曾經放棄過毒品嗎?”

在戀愛中,妳會在大腦中分泌興奮快樂的多巴胺(Fisher,Xu,Aron,Brown,2016),這與“成癮過程”的許多神經通路是壹樣的,所以妳可能會感到“戀愛成癮”,表現出喜悅、迷戀、情感和身體依賴等。同樣,分手後,妳也會經歷類似的停藥反應。

妳可能渴望愛情,陷入焦慮、煩躁、憤怒等壹系列痛苦的負面情緒,甚至有沖動行為。

有些被分手的人可能會因此走極端,甚至會做出壹些有辱人格或者傷害身體的事情來試圖挽回對方的愛(Fisher,Xu,Aron,Brown,2016)。

2. 如果妳是非安全型的(焦慮矛盾型或回避型),妳還可能會: (戴維斯,剃須刀,弗農,2003年)

如果 極其悲傷和悲痛,專註於失去的 TA: 壹直看TA相關的資料,他會反復回憶過去,沈浸在悲痛中;

努力試圖復合: 采取矛盾的行動,用憤怒、敵意或暴力對待前任,用電話轟炸前任,攔截前任的公司和家,甚至為了復合想和前任發生關系;

壓抑、獨自硬扛: 選擇壓抑痛苦,酗酒吸毒,瘋狂工作學習,拒絕壹切與前任有關的事情.

03 分手之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麽? 分手是如此痛苦,我們希望以下方法可以幫助妳順利走出。 ng>1. 收起所有和 TA 有關的物品

收起所有和上壹段感情有關的物品,如信件、歌曲、照片和紀念物。因為這些和回憶有關的事物會帶來想念,維持大腦中與浪漫激情相關的腦回路,誘發我們對關系的渴望,不利於分手後的痊愈(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勇於放下過去相關的壹切,是走出來的第壹步。

2. 暫時不要聯系前任

要想更容易放下這段感情,最好不要與前任繼續見面和保持聯系。很多人想要通過聯系前任來緩解痛苦,結果往往是重新激活了更多的痛苦。正如看到和前任有關的物品壹樣,聯系前任也會激活大腦中與親密關系相關的回路,誘發對感情的渴望(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

頻頻回頭的人是走不遠的。所以不要和前任聯系,不要頻頻翻看前任的微博和朋友圈,更不要和前任發生性關系。

3. 從妳的朋友那裏獲得愛和寬慰

當妳想要聯系前任的時候,不妨聯系壹下朋友。聯系朋友或者看朋友的照片會激活大腦中和依戀有關的區域(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替代聯系前任的沖動。所以,恢復單身的妳不妨和老朋友聚壹聚,壹起逛街聚會的時候拍拍合照。只要妳願意,妳從來都不是壹個人。

4. 忙壹點就沒那麽容易瞎想了

總是忍不住看前任的朋友圈,總是為前任在微博上的壹句話心神不寧,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對方已經有了中意的人。

分手後,註意力反而被對方帶走了,也許只是因為妳太閑。分手後,我們可以通過適度的忙碌來分散自己對前任的的註意力(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安排生活。學壹門自己早就想學的課程,參加壹項誌願者服務,讓自己的單身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5. 做開心的事情,然後開心地笑

笑會帶來面部肌肉的運動從而激活大腦的神經通路產生快樂的感覺(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妳可以去做壹些容易發笑的事情。

6. 試著每天記錄下壹些正能量

也許剛開始為了引起註意,刺激對方,妳會忍不住在微博上的委屈和苦水,在朋友圈發壹些影射性的文字。

但是相比於只看到痛苦和負能量,分手後更專註於記錄正能量的人會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要瀟灑往前走的人怎麽能被痛苦困住雙腳?給自己壹點正能量,看看身邊關心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看看自己單身後重新擁有的時間和自由,這些都是生活中正在發生的美好,妳值得擁有新的生活。

7. 嘗試健康新鮮的活動,重新發現自我

相比於沈浸“分手” 的悲傷裏,重新發現自我可以幫助妳形成新的、更積極的自我角色。並且,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任何健康新奇的活動都有可能激活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從而給人帶來活力和樂觀。

所以如果妳沒有在上壹段感情中獲得很多的個人成長,那麽重新恢復單身可能是壹個實現自己的願望清單的好機會。

積極地去重新發現自我,對於剛恢復單身的妳,可能會帶來積極的情緒和個人成長 (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所以嘗試著投入到願望清單中的活動中去吧!

開始妳的健身計劃,培養新的興趣,展開工作上的新領域,報名體驗性的活動,參與學習性的工作坊或學術會議,這些都是重新發現自我的活動哦~

04 分手也並非是壹件絕對不好的事情 每個人的裂痕,最後都會變成故事的花紋

(Tashiro, & Frazier, 2003)

“所有的分手都有快樂的理由”,在愛情的胡同中苦苦掙紮後放開了手,或許也是壹件好事。畢竟,分手,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壹些好的變化:

1. 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手後的妳也許開始獨立處理壹些事情,然後發現原來自己比想象中更堅強獨立。

分手後的妳也許可以大聲哭、大聲笑,坦率隨性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必為了壹個人委屈自己的感受,然後妳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情緒比想象中更豐富真實。

分手後我們開始重視自己,重新認識自己,更好地繼續成長。

2. 成為更好的伴侶

分手後的妳也許會發現,自己以前總是很快投入壹段感情,沖動蓋住了理智,現在覺得在下壹段感情中慢壹點可能會更穩妥周全些。

分手後的妳也許會發現,自己以前在感情中總是小心翼翼、有所保留,現在覺得在下壹段感情中也許要試著去真心對待、全力擁抱。

分手後我們會開始反思自己在感情中的模式,進而尋求改變,這能讓我們成為壹個更好的伴侶。

3. 成為更好的朋友和親人

分手後的我們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和選擇,也許開始更多地和朋友聚會、和家人聚餐,也許開始每天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和學習上。

曾經在戀愛中被忽視的部分慢慢被填補上,從二人世界到壹個更廣闊自由的世界,重新用心維護自己的人際關系和精神世界。

4. 擁有更好的愛情

分手後的妳也許開始思考自己想要壹段怎樣的感情,希望未來的另壹半是怎樣的或不是怎樣的,然後在未來感情的選擇上更謹慎明確。

從最初的過於追求完美,到後來更加喜歡感情中的真實舒服,也是壹種蛻變。

05 若妳身邊的人分手了,妳可以…….

親密關系的結束會伴隨著相當大的情緒反應,那麽作為朋友的我們能做什麽呢?

1. 不要主動提及與他們前任有關的信息

無論是處於好心還是好奇,提及他們前任的信息可能會維持他們大腦中與激情相關的回路,不利於他們分手後大腦的痊愈(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請給他們多壹點空間,盡量不要主動提及上壹段的感情。

2. 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前面說過,與朋友聯系可以替代聯系前任的沖動,激活大腦中和依戀有關的區域,看朋友的照片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不要小看妳的陪伴和傾聽,試著在微信上多聯系他們,如果太久沒見面,也可以給他們發張妳的近照敘敘舊。

3. 陪他們出門運動壹下

運動可以提高身體內部內啡肽和大麻素的水平,從而減少痛苦,讓人獲得平靜感和幸福感(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同時也可以激活多巴胺,帶來快樂的感覺。

所以不妨在某個晴朗的周末,約上他們出去騎單車,逛逛街邊的小店,讓他們動起來。

4. 帶給他們更多的陽光和正能量

笑會帶來面部肌肉的運動從而激活大腦的神經通路,產生快樂的感覺(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生活中有什麽好玩的段子和綜藝不妨和他們分享壹下,也可以多和他們講述壹下自己身邊好玩的人和事,用笑容減少他們的痛苦。

5. 帶他們參加更多有趣的活動

如果剛恢復單身的他們可以積極投入“重新發現自我” 的活動中,那麽分手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個人成長和積極的情緒體驗(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如果妳要參加美食節或者誌願者服務,不妨叫上他們,用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和情緒世界,為他們創造更多自我探索的機會。

06 如果妳或者周圍的人分手後出現以下情況, 請及時尋求心理咨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

1. 情緒上:較長時間的抑郁、焦慮

分手後會出現壹段時間的難過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長時間難過到無法工作和學習,無法飲食和睡眠,對什麽都沒有興趣,甚至連門都不願意出,那需要小心有嚴重抑郁的情況。

因為分手可能會帶來焦慮、抑郁等多種消極情緒(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如果出現明顯的抑郁、焦慮等狀況,可以及時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嚴重時要去醫院尋求幫助。

2. 行為上:沈迷網絡、瘋狂購物、酗酒嗑藥等

分手的人也許會因為看前任的照片等行為“觸景生情”,放大了很多復雜的消極情緒,進而增加冒險行為(蘇虹, 2015)。

例如,為了獲得即刻滿足或減輕分手的痛苦而瘋狂地玩遊戲,大手筆購物,酗酒嗑藥等。

另外,戀愛的感覺會讓人上癮,分手後的人可能會尋求壹些物質或行為刺激來維持愉悅感,獲得暫時的解脫,但這並不能幫助他們真正地從痛苦中走出來,有時還會形成壹種惡性循環。

如果出現了酗酒嗑藥、瘋狂購物、沈迷網絡等冒險行為,需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幫助,嚴重時需要去醫院尋求幫助。

3. 想法上:有自傷或者傷害他人的意圖。

焦慮型依戀的人容易沈浸在失去前任的痛苦中,試圖通過壹些極端行為來應對分手(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例如分手後不斷埋怨前任,對前任產生巨大的氣憤情緒。

但是如果氣憤到出現壹些傷害行為,例如想要自殺、殺害他人,請及時聯系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在取得家人的陪護下,及時去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和醫院的幫助。

4.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分手後會經歷類似藥物戒斷的癥狀,如抗議、哭泣、焦慮、易怒、嗜睡或失眠、厭食或暴食、長期的孤獨感(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分手也可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和生理反應,從焦慮、抑郁、孤獨,到免疫抑制、致命和非致命的身體疾病,再到通過自殺或他殺來威脅生命(Davis, Shaver, & Vernon, 2003)。

07 如果妳在擔憂會不會即將分手.......

如今越來越多的情侶喜歡在社交網絡上秀恩愛,其實情侶的不恩愛也可以從社交網絡上看出來,而這很有可能是快要分手的危險信號。

如果妳在壹段不穩定的感情中左右徘徊,或許需要警惕下面這些分手的前兆(Garimella, Weber, & Cin, 2014),及時處理感情中的問題:

1. 交流方式的變化,比如給戀人的評論留言減少,給他人的評論留言增多。

2. 發布狀態的變化, 比如關於抑郁等負面情緒詞語的使用增多。

3. 互動交流的變化, 比如單相交流變多,壹方對另壹方的忽視或不回應。

寫在最後

也許要等待壹段時間、忍耐很多個日夜的思念和千百次復合的沖動,這場分手的折磨才能結束。

每個人都曾在愛情的得與失中惶惶不可終日,在分手後經歷壹段異常艱難的時光,但對前任的依戀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逝去。(Fisher, Xu, Aron, & Brown, 2016)

所以有人說,所謂的愛情,其實是壹場大病。

希望妳在某天醒來,心情輕松,告訴自己:難熬的日子好像要過去了,而我的病就要好了。

也許妳或者周圍的人正在面臨分手失戀痛苦、學習工作低迷、職業選擇困擾、懷孕焦慮,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來,我們會壹壹為妳解答以上問題。

別擔心,我們陪著妳。

下期預告:《懷孕篇》—— 如何克服懷孕時期的重重挑戰。順利晉升新手爸媽?

上期回顧:《被出軌篇》—— 愛人出軌了,該怎麽辦才好?

參考文獻:

Davis, D., Shaver, P. R., & Vernon, M. L. (2003). Physical, emo 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motional i 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 9(7), 871-884.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 11-524.

Fisher, H. E., Xu, X., Aron, A., & Brown, L. L. (2016). Intense , passionate, romantic

love: a natural addiction? how the fields that investigate romance and substance

abuse can inform each other.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40), 68 7.

蘇虹, 杜秀敏, 楊誌剛, & 宋耀武. (2015). 失戀心境和失戀情緒誘發對冒險行為的影響.

心理科學, 38(2), 414-419.

Tashiro, T. Y., & Frazier, P. (2003). “I’ ll never be in a relationship like that again” :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

(1), 113-128.

Garimella, V. R. K., Weber, I., & Cin, S. D. (2014). From “I Lo ve You Babe” to “Leave

Me Alone” -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 on Twitter. Internat 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nformatics (Vol.8851, pp.199-215). Springer, Cham.

出品方 | 壹心理 本文編寫 | 徐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