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屋人的小吃,源遠流長,深蘊中原漢唐飲食文化之遺風,又融合了本土客家的制作工藝和特色,其味之香、其香之濃、其形之美、種類繁多,讓諸多遊人所傾倒。小吃,即除正餐外用作充饑,休閑消費的小份量食品,壹般帶湯汁,分糧豆制品、畜禽內臟制品和果蔬制品。也可作正食或用於筵席。勤勞的贛南客家人民在耕作主產水稻之余,在田頭地角種植最廣泛的就是薯、芋等,俗稱五谷雜糧,因此,圍屋人的風味小吃,也以此為原料衍生出如鳳眼珍珠、捶魚、烏粉、臘皮、米粄、米果、米酥等數十種客家小吃。 鳳眼珍珠是圍屋人的傳統名菜,生產歷史悠久,祖祖代代相傳此菜的生產工藝和烹飪技術,每逢年過節或宴請佳賓時,是筵席上的壹道主菜,少了它,就失去了圍屋人的客家風味。
據說,清朝道光年間,龍南關西籍人徐思莊的壹手柳(公權)底歐(陽洵)面的書法為當朝的壹絕,徐思莊曾作過鹹豐皇帝的書法老師,徐思莊壹次回鄉省親,正逢鹹豐皇帝派人下江南采購物資,特地囑咐欽差到龍南看望徐思莊。因道路難行,累得欽差上氣不接下氣,全身疲乏,傍晚才到徐家,言山路崎嶇難行,差點中暑。徐思莊即命廚師煮珍珠湯給欽差消渴解饑,珍珠湯壹端上,欽差見珠丸如碧玉鳳眼,清香補鼻,食欲猛增,食之,覺得柔中帶韌,潤滑可口,味美難喻。食後,腸胃舒適,腦清目明,勞累盡消,即詢問徐思莊這是什麽稀世山珍,本官尚第壹次品嘗此佳。徐思莊笑答道:此乃家鄉壹小菜也,名龍眼珍珠。欽差聽後正色道:菜名犯上,即賜名“鳳眼珍珠”。
後來欽差臨走時,徐思莊特地送了壹大袋鳳眼珍珠讓欽差帶回京城,皇上品賞後,也愛不釋口,鳳眼珍珠成為歷代貢品。
制作珍珠數粉的原料為薯澱粉,制作時將適量的水撒入薯粉,再將粉篩成如綠豆大小的顆粒圓珠,曬幹即成(可封存長期保管),烹飪時,先將珍珠徐徐撒入沸水內(水要多些),邊撒邊攪拌,以免成糊,待煮至丸珠仍留微小白點核時,取出納入涼水中浸泡,加經松散,至顆粒如魚眼時,再入高湯中烹飪,起鍋盛碗後撒上香料香油即成佳肴。鳳眼珍珠湯,有滋補、清熱、降壓、醒腦、明目的作用,龍南民間古今盛行,1988年,在南昌參加全省食品展銷會,受到了廣大顧客的贊賞,評為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優質食品。 谷稱“幹仔”,有甜菜幹、酸菜幹兩種,都以芥菜為原料制成。甜菜幹制法:將芥菜洗凈切碎,用熱水氽熟,曬至六七成後進行久蒸久曬即成,味道甘甜、清香補鼻,婦女分娩後,常常把甜菜幹作為坐月子吃的菜幹等。
酸菜幹制法:先將芥菜洗凈切均勻後,再加鹽用手搓撒,然後放置缸中或其它容器中密封讓其發酵,待酸味味郁後,取出曬幹即成。舊時,菜幹是農家的“當家菜”。如今,在酒席上輔以壹點菜幹往往別具風味。外出搞副業或打工、孩子讀書帶菜,將菜幹配上油炸豆腐或肉絲,多放高山茶油,甜香補鼻,為客家圍屋人壹道可口的風味菜肴。 捶魚是客家圍屋人的傳統名菜之壹,色、香、味、形俱佳,有舒心醒腦、明目利尿和促進睡眠的功效,是滋補養身的美食佳品,歷來為民間宴會中的上等菜之壹。龍南民間有“不曉得捶捶魚的不算大廚師”的說法。祖偉捶魚是邑人官紳劉懷谷(廣東潮州潮陽知縣)的廚師在清道光年間研制而成,後流傳至龍南。光緒年間在京做官的龍南籍人許受衡宴請百官,特叫家廚做了捶魚,出乎意料的是百官十分青睞捶魚,百官交相稱贊,壹時,龍南捶魚名噪京城。
捶魚主要原料為鮮魚和薯澱粉。制作時將魚洗凈,去鱗去臟除骨,制成餅狀,和以粗制薯粉推碾成簿片。煮時,先入沸水中攪熟,再撈出用水浸涼並切成條狀,現放入高湯煮沸,起鍋後撒上肉絲、香花等佐料即成佳肴。 圍屋的人們逢年過節,把大米打成粉,配上韭菜等佐料加工成食品,圍屋人稱之為“粄”,有艾粄、糯米粄、硬粄等多種做法,但圍屋人走親訪友,有客人時常做的是“灰水推漿粄”。
“灰水推漿粄”的做法是:在做粄之前,進山燒黃粄灰,黃粄灰是壹種灌木,起堿性作用有藥用價值。而後用開水將灰過濾,制成灰水,現將洗凈的優質米倒入灰水中浸8—10小時,用石磨磨成米漿,再把米漿倒入熱鍋中,不停地攪拌,待米轉色成團後,做成條形、圓形或鴨舌狀放入蒸藍中,蒸熟後倒入簸箕中即成。灰水推漿粄松軟而不爛,吃時輔於醬油辣子,味道更好。雖工序復雜,但客家婦女樂此不疲,代代相傳。 在關西客家圍屋的四周,種了大大小小的柿子樹,立秋過後,滿樹的柿子結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
關西柿子,有壹種是浸柿,采摘下來後要用石灰水浸泡二三天。但大部分漚柿,立冬後開始采摘,壹般漚3—4天後剝皮即可吃,肉晶瑩透紅,味甘甜,含有豐富的糖分、維生素和鐵質,清熱退火,堪稱“瀉火”良方,這種柿樹喜溫,極少蟲害,易管理,很適宜當地的氣候和土質。 圍屋人們在過春節時有做黃元米果的習俗。做法:先將大米煮飯,再用“黃粄柴”灰水浸泡濾幹,然後置石臼中搗爛,搓成大圓餅即成,吃時切片,蒸煮,油炸即可,加鹽或放糖隨人所愛。柔韌清香,其味極佳。為春節前後待客之點心,也常作禮品贈送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