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時候學過壹篇課文,叫《端午節吃鴨蛋》。當老師講課時,她告訴我們這是壹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作者似乎真的在談論鴨蛋,但實際上他借鴨蛋來寄托他的鄉愁。
那時候我還小,對鄉愁沒什麽感覺。相反,我對高郵鴨蛋很感興趣,它又細又油。我從小就貪吃,覺得能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鹹鴨蛋極其美味。
尤其是鴨蛋殼可以裝螢火蟲,鹹鴨蛋好吃又充滿童趣,讓我想起了“汪曾祺”這個名字,但我當時並沒有看他作品的沖動。
後來,在高中的壹本雜誌上,我偶然看到了他的《泡菜和藥水湯》。壞鍋與我家鄉的洪水有關,是苦難的記憶。
文末“好想喝碗泡菜湯,好想家鄉的雪”,讓人感覺莫名酸爽。汪曾祺寫的是食物,但不僅僅是食物。
後來,我接連讀了他寫的幾篇散文。在他的筆下,普通的食物被賦予了令人垂涎的味道,充滿了普遍的溫暖和獨特的記憶。
在這壹點上,我把他視為“美食家”,壹直讀到現在。
02
高中時讀《四面吃》,平實樸實的文筆講解了各種日常食物,讓人見其形而不見其心,讀著讀著差點擦了口水。
不久前,我聽了春風老師蕭藝的網上分享課《如何讀懂壹本書》。她在分享中提到:“要想把壹本書讀透徹,就要讀散文,而散文最能看出作者的基本功。至於讀什麽書,選自己喜歡的就好。”
我對王力可的曾祺和美食情有獨鐘,所以我從圖書館借來了他的《五味》,這本散文集收錄了32篇關於王老《談吃》的文章。
他們中的壹些人以前看過,但現在他們又看了壹遍,但他們的心情與過去大不相同。
我早先讀過汪曾祺,但我認為他是壹個美食家。現在讀汪曾祺,覺得自己淺薄無知。
文章揭示的不僅是情感,還有對文學創作的感受。他說的是吃飯、抒情和寫作。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篇的《葵秋》,碰巧讀到了《蔡瀾的生活方式》。食神的話還沒寫出來的時候,王老介紹《漢樂府·第十五次征兵》裏的“葵”是湯,說明他只見過向日葵,不知道它是什麽。然後用吳的兩本植物學著作來說明“向日葵”是冬莧菜,並引用了《齊書》和《農書》,感覺向日葵這種中國的主要蔬菜現在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認可,蔬菜也像世界上的事物壹樣有其興衰。
以廣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學知識和開放的心態,讀王老的文章,如果只讀到食物的形狀、顏色和味道,那真是對他的褻瀆。
我以前讀過他的文章,但從未徹底讀過。現在我終於可以壹窺“超脫”的真相了。
03
王老說,寫《葵池》這篇散文,是想讓年輕人多積累壹些生活常識,不要太狹隘。結尾的壹句話是“妳當然知道,我在這裏說的是壹個與文藝創作有關的問題。”
不要直接指出意圖,而是讓自己明白並巧妙地避免說教的語氣。我只是在說食物。和文學創作有關系。至於關系,妳自己理解。所謂的“我不會說話,妳懂的”真的是壹個愛耍小聰明的老頑童。
讀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他本人。只有通透豁達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章。
在把寫作的愛好培養成能力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愛寫作和會寫作並不是壹字之差。
以前寫文章只是記錄壹些傷春悲秋的個人感受,不需要多少文學修養和素材積累。但現在寫作成了我自己的經濟來源,我的愛好也逐漸上升到了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讀的書很少,我知道的名人名言和句子很少,我沒有註意積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我讀書的品味很狹隘,局限於青春小說。穆木舟在世界上非常擅長心理學。每次看她的文章都不是很懂。我總覺得晦澀難懂。平時讀書都會有意識地避開這樣的文章,但現在讀完《五味》後,我立刻借了壹本周的《妞妞》。
穆周目說學習心理學最大的收獲是幫助自己。我沒學過心理學,看看懂心理學的人寫的文字,希望能從中領悟壹些生活技巧。
王老說:“很多東西第壹眼吃起來就很難吃。”?習慣心理學的文章我還沒吃過,感覺不可理解。我以後會讀更多的書,但我不指望能理解其中的奧秘。我只想洗去心中的灰塵。
04
王老壹生嘗遍了無數美食,走過了各國著名的河海。
酸爽的北方人;愛吃甜食的廣東人;以前不吃苦瓜的北京人;不辣不歡的雲貴川;長沙和南京的臭豆腐。每個地方的特色數不勝數,來自不同地區、口味相似的人把他們常用的食物聚集在壹起。
他在說吃的,也在和妳說他看過的風景,走過的路。
他不吹噓自己的經歷,也不以自己作家的身份和妳談“文學之道”。他在談論如何吃苦瓜時只提到了文學創作。他應該承認苦瓜也是壹道菜,評論家和老作家不應該輕易否定他們不習慣的作品。
吃苦瓜時,未成熟的果實用作蔬菜,成熟的果肉可以生吃。妳可以對壹部作品有不同的看法,無論是探索它的哲學內涵還是在美學追求中追溯它。壹千個人心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任何壹個都沒有錯。
苦瓜是壹種瓜類,屬於葫蘆科。說是瓜還是葫蘆都可以。只要作品是作品,它就可以被視為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
他真的是在用壹種不同的天賦談論食物。食物是情感的載體,是創作體驗的隱喻,食物還是食物本身。
有人說汪曾祺有兩個美:壹個是美國作家,壹個是美食家。我覺得他還是壹個教育家,教妳懂得食物中的感情;教妳在文學創作中兼容並蓄、開拓視野。
同樣的道理,生活中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挫折和磨難,但只要妳還活著,那就好了。
05
生活中總有煩惱,但妳應該吃吃喝喝,不必悲傷。杜甫在《魏作城二十二韻》中說:“遊京春。”...剩杯冷烤,處處有哀愁。”王老認為旅行是壹種樂趣,途中的食物很好吃,比如蒙古手把肉,半熟時味道很好。福建小蕓的吸血蟲生吃最新鮮。
文字中有對過去的留戀,透露出他從容淡定的生活態度。在他七十歲生日時,他寫了壹首詩來表達他的感情:“妳七十歲還在醉,但妳覺得妳已經來不及爬山了。”多麽豪放不服老的汪曾祺。
王老提到自己年紀大了,胃口不好,很多東西都吃不下。他不能像以前那樣品嘗美味的食物了。食道靜脈曲張使他吃蘋果成糊狀,但他仍然可以用壹桌豆腐治療他的胃。
那些在生活中抱怨自己生病的悲觀主義者,真的應該學習王老的生活態度。
舍伍德·安德森在《壹個小鎮上的怪人》中寫過壹位老作家:
王老希望自己能像那位老作家壹樣童心未泯。我也寫壹些東西,我可以壹個接壹個地寫更多的東西。
他做到了。沒有壹個寫美食的作家能把美食寫得如此超凡脫俗,這讓普通人悟出了許多人生哲理,也啟發了從事文藝創作的作家。
06
食物有五味,人有情感和恐懼,壹切都有其價值和意義。
作為有思想的人,我們應該嘗試更多不同的食物,看淡生活中的悲傷,並學會容忍與我們主流價值觀不符的事情。
這是品嘗食物的方式,是創作文學的方式,而不是做人的方式。
“五味”——汪曾祺談吃32篇散文,王老談吃,但他只是在談吃嗎?
是不是只是,我就不細說了。我只想告訴妳,他談論食物,這和其他人不同,有著不同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