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胡辣湯:胡辣湯是洛陽小吃系列中的壹絕。它源於清代中葉,大興於民國初年,之後花樣不斷翻新。至今妳若行走在洛陽大街小巷口,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小小壹碗胡辣湯,緣何會歷久不衰。它以大眾化的品位和低廉的價格,始終成為人們早餐時的首選
3、洛陽不翻湯: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劉振生,現已傳三代人,名劉呼欄,年70多歲。配料有綠豆粉、胡椒、味精、醬油、醋、木耳、粉絲、海帶、蝦皮、紫菜、韭菜、錦珍、食鹽。用小勺舀壹些稀綠豆面糊往平底鍋裏壹倒,即成壹張類似春卷的薄片,不用翻個就熟,所以就叫“不翻”。把兩張晶瑩翠綠的“不翻”疊著放在碗裏,舀些滾燙的豬骨頭湯澆在上面,再放上些粉條、黃花、木耳等,還要舍得放些醋、胡椒粉,於是壹碗不翻湯就做好了。這個湯吃到嘴裏時,“不翻”軟綿不化,嚼之有豆香;湯酸辣清淡,余味悠長,是洛陽本地人吃夜宵的首選.其特點是味道純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膩。
4、漿面條。洛陽人普遍喜食的壹種風味小吃。它是將豆漿置於適當的溫度下,發酵變酸,然後放入鍋內加熱到80度左右,液面便有壹種蘑菇狀的漿汁。這時加入少許香油,反復攪拌,待滾沸,將面條下鍋,最好是雜面條。攪拌面條使之呈糊狀。然後,將調制好的鹽、蔥花、青豆、芹菜、韭菜、辣椒加入。
5、清蒸魴魚:魴魚產於伊水,故有“伊魴”之說。以其制作簡單,香淡味純而聞名。漢唐時期常以此魚招待貴賓。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九老會”的詩人們,在飲酒賦詩時,常食此魚。
6、閻家羊肉:已傳四代人,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第二代人閻順生,對羊肉湯進行了創新,使調料配置適當,湯味更加鮮美,從此,閻家羊肉湯聞名豫西城鄉。閻家羊肉湯的特點是:用鮮羊肉,當天用肉,當天宰羊;香料齊全、量大。用胡椒粉而不用辣椒,鹹淡適口,湯味鮮美。
7、張家餛飩:又稱“馬蹄街餛飩”。創始人為張須,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1920年,張家餛飩第二代傳人張坤對配料和品種加以創新和改進,以白面雞肉、雞血、薄雞蛋餅、嚇仁、水粉絲、榨菜等為主料;而以大油、胡椒、醬油、雞湯、豬肉湯、陳醋等為輔料,冬天配韭黃、大蔥,春天配嫩韭、香椿。從而使張家餛飩具有制作精細、味道鮮美、噴香適口,酸辣具全的特點,漸漸名聲大振。
8、尚記牛肉湯:吳家街人尚老概括經營,迄今40多年。牛肉湯有甜鹹兩種,其特點:肉肥湯鮮,煮湯輔料全,用油炸過的辣椒和大蒜,滲壹起搗碎,味道尤鮮。洛陽人早晨愛吃牛肉泡饃。拿饃去泡,或將湯買回泡,吃驚牛肉泡饃的人甚多,今日,不管早中晚均有吃牛肉泡饃的。
9、潘金和燒雞:在洛陽久享盛名。創始人潘根生,1941年其子潘金和開始營業,以其風味獨特,經營靈活,故生意興隆,遠近馳名。如今經營潘金和燒雞的是金和之子栓柱。配料:丁香、草果、蔔撥、豆蔻、大回、小回、花椒等。特點:制作精細,味道純正、皮色黃中透紅。肉質外焦裏嫩,食後滿口余香,遠銷省內外。有詩為證:“佳肴名聲噪,顧客千裏至”。
10、洛陽燕菜:洛陽獨具風格的風味菜。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壹塊菜地裏,長出壹個幾十斤的大蘿蔔,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禦廚師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後,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贊不絕口,賜名“燕菜”。後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