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三絕吳川市的浮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2000年,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隴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浮彩泥塑)”,廣東省文化廳命名黃坡鎮為“廣東民間藝術之鄉(浮彩)”。2007年吳川泥塑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吳川飄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飄色
2008年吳川飄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川浮色為“三絕”之首。據黃坡鎮民間藝人陳壽全生前介紹,晚清時期,吳川黃坡四鄉八村經常舉行走神比賽,還有壹場展示戲劇片段的盛裝遊行,俗稱“地彩”,引人註目。為了爭取其他村莊的支持,他和父親創造性地舉辦了壹場化裝遊行。在壹個木箱上,他們設計了“誰出生了”,蕭在荷花上迎風飛翔,因此被稱為“浮色”。這套浮彩展出後,走遍黃坡,轟動全縣,這就是吳川浮彩的由來。
泥塑
泥塑——陶藝家吳川為慶祝元宵節,有制作泥塑展覽的傳統,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泥塑的興起和發展可以追溯到魯美發達的磚瓦陶瓷業。據傳說,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節,梅隴瓦窯村的壹些陶瓷工人就用磚瓦泥塑和真人大小的泥人進行展覽,吸引了許多觀眾。此後,梅蘭壹般在元宵節舉辦泥塑展。這些泥塑大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神話故事和節日習俗。比如《三顧茅廬》、《西廂記》、《八仙過海》、《嶽飛報國》。吳川泥塑是壹件精美的藝術品,因其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形神兼備而聞名中外。
花橋
花橋最初是海格村居民建造的壹座橋,用於過河並在城市中玩耍。據說,起初,它是由竹筏或小船連接的,但後來,由於浮橋的危險,它被竹木橋取代。在舊社會,人們懷有“男女不親”的封建思想,害怕男女壹起走在橋上,難免要擦肩擦背。於是,他們改為修建了第二座男女橋,並對女性橋進行了覆蓋和裝飾,這就成了壹座“花橋”。據傳說,男女互相擁抱,非常熱鬧。出於安全考慮,自2000年以來,它壹直用通往江心島的鋼筋混凝土橋來裝飾。這座橋長數百米,寬約十壹米。橋的壹側布滿了鮮花、彩旗、名人畫作和燈籠,非常壯觀。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