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視紅薯為良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紅薯進補,健脾開胃,強腎陰?還說海裏的人吃久了。
紅薯在今天的種植區域非常廣泛,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方言區,所以有上面提到的很多別名。然而,甘薯並非原產於中國,在中國的種植歷史也只有幾百年。
紅薯起源於美洲,是哥倫布在15年底發現的。之後,紅薯也被歐洲人所熟知,並伴隨著殖民者的足跡首次傳入歐洲、東南亞、日本和中國。
據學術研究,紅薯是在明朝中葉以後傳入中國的。其傳入的途徑來自菲律賓、安南(越南)和琉球群島。
明代蘇煙在《朱書賦》中寫道:?在沈嘉和益友之間,漳州和潮汕的交界處,有壹個島叫南澳,溫嶺傳入,把它的物種帶到了晉江五都,那個鄉叫陵水,物種的花園。甲午戰爭時,文玲饑寒交迫,其谷貴,但薯獨壹份,鄉親七八分與薯同活。?
可見紅薯最早是傳入廣東的。據宣彤時期撰寫的《東莞縣誌》記載,萬歷八年(1580),壹位名叫陳毅的東莞海商將紅薯引入中國。
但遺憾的是,雖然紅薯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就傳入中國,但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作為口糧的重要生存價值。
所以,起初紅薯只在福建和廣東流傳。
其實紅薯對土、肥、雨的要求不高,非常適合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假設明末政府組織大規模推廣紅薯種植,幫助陜西等地民眾度過十年九旱的小冰期,還會有李自成張之亂嗎?不幸的是,歷史是無法假設的。
紅薯真正大規模普及是在清代。
據《清鈔?植物記錄:?康熙年間,聖人下令在中州等地種植教藝為食。此後在直隸、江蘇、山東等地廣泛分布種植。?當時,在許多南方省份,甘薯種植已經變得更加普遍,成為窮人口糧的重要組成部分。
雍正三年(1725),福建巡撫黃在奏折中說:?查壹下惠安、同安、金門沿海,都是泉州府的。去年冬天紅薯收成不好,今年春天大米又貴,近海的窮人也不是沒有苦。?。此外,雍正六年(1728),兩廣總督孔奏:查潮州番薯原品種,以代替米粒,現在均得大錢,每筋賣七文錢,約為壹人壹日之食,但只要壹兩文錢。?
可見,到了雍正時期,紅薯已經成為下層民眾的日常食物,尤其是在水旱之年,更是拯救饑民於災荒的救星。
當時,許多有遠見的地方官員逐漸意識到紅薯的重要性。比如乾隆十二年(1747),安徽巡撫潘思邈要求全省種植紅薯。安徽鳳臺縣縣長季崢?在大樓裏走了壹圈後,我發現沙子裏確實有很多無法治愈的冰磧。我教人們種植山藥,並協助脫殼小麥,這樣就沒有土地可以開墾了。?山東範縣縣長吳煥才在當地嗎?教種紅薯,人家的困難就解除了?。
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寫道:大概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白菜運到浙江,用紅繩捆著,倒掛在水果店門口。妳怎麽想呢?口香糖蔬菜?;福建野生的蘆薈,壹到北京就請進溫室,美其名曰?龍舌蘭酒?。
乾隆時期的地瓜對很多北方人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物,也享受到了魯迅先生所說的高級待遇。比如《燕京年間》記載,乾隆以後,北京無論貧富,都以煮紅薯為食。
相對於我國的小麥、水稻等傳統作物,甘薯沒有與主要糧食作物形成競爭,種植技術相對簡單,對氣候和雨水的要求不高。可以說,紅薯在養活清朝數億下層民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戶籍人口達到6700萬,明末大規模戰爭導致人口銳減。乾隆六年(1741年),中國戶籍總人口有史以來首次突破1億,乾隆二十七年(1762)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分別突破2億和3億。道光十四年(1834),總人口超過4億,鹹豐元年(1851),人口達到4.31億多。
從不到1億到4億多,時間不到200年。這其中,離不開紅薯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