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僜人的介紹

僜人的介紹

僜人,又稱僜巴人,是西藏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族群。解放前,絕大多數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過著非常原始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備受歧視,被蔑稱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稱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開化的人”。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生活。在黨和政府帶領下的民主改革後,僜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僜人家家戶戶住在綠樹掩映的木樓裏,人人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好。

僜人包括兩個部落,壹是杜來河流域的達讓人,說達讓話;壹是察隅河流域的格曼人,說格曼話。兩種語言不同,但僜人通用達讓話交流。格曼部落的族源來自緬族分化而來。 西藏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以樹枝、樹葉、幹草、獸皮等搭建,十分簡陋。生產工具也非常落後,主要有刀、箭、鏢、木棍等。農業實行刀耕火種,糧食產量低,壹年中有半年以上時間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獵吃生肉為生。由於生活水平極低,僜人的身體壹般都比較矮小。

西藏解放時,僜人仍處於原始社會家族制末期。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世居原始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階級分化的狀況,等級觀念、私有觀念、以及各種道德理念亦不十分明顯。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來,僜人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當地藏族群眾和駐軍的大力無償幫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遷居到河谷臺地,建立起新的家,開始了現代人類的生活,買賣婚姻、吸食鴉片的陳規陋習已經絕跡;民族隔閡和民族歧視業已消除,西藏各族人民群眾都把僜人作為平等的民族來對待;男女都直接參加生產勞動,實現了和諧平等;學齡兒童全部入了學;有數十人成長為國家幹部,其中二十余人走上了縣、區壹級的領導崗位。21世紀初,僜人分住在察隅縣上、下察隅區的四個鄉,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單獨成立了七個生產隊,擁有1200多畝耕地,生產發展很快,有的生產隊還在黨和政府帶領下辦起了小水電站。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僜巴兄弟過去那種原始的非人生活壹去不復返了。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加大了對僜人的扶持力度,幫助他們修建住房,開墾農田,興修水利,購買農業機械,生產生活都發生了質的變化。21世紀初僜人主要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綠豆、紅薯、甘蔗、西瓜等和各種蔬菜。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幫助下,21世紀初僜人大多已擺脫貧困,過上了溫飽有余的小康生活。

察隅縣地處西藏東南邊陲,東與雲南,西與墨脫縣,北與左貢、八宿、波密縣相連,南與緬甸、印度兩國接壤。全縣總人口2.6萬人,由藏、漢、納西、獨龍、苗、回、珞巴、僳僳、怒族等9個民族和僜人組成。察隅是西藏自治區的重要邊境縣之壹,邊界線總長588.64公裏,占全區邊境線的八分之壹還多,其中中印邊界401公裏,中緬邊界187.64公裏。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衛反擊戰瓦弄戰役就發生在這裏。

由於人口極少等原因,至今未確認民族的歸屬。 僜人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雞爪谷、旱稻、蕎麥、谷子等。

僜人的水田多為梯田,挖水渠引山澗流水灌溉。沒有水利排灌設施。入冬農閑,是僜人的狩獵季節。這壹期間,大部分男人上山狩獵,狩獵的辦法也有多種,壹是箭射;二是挖陷阱,就是在野獸時常活動的區域或居住洞穴附近,挖壹個幾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插上數十根竹尖樁,掩蓋洞口後,加以偽裝。這樣壹旦獵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樁深深插入獵物體內。三是支繩套,把細繩系結成壹個圈套,伏在地面的草叢裏,兩端固定,這是專門套兔子、野雞等小動物的。狩獵對僜人來說是主要的肉食來源和增加收入的主要辦法。此外還生產壹些竹木器、金屬器和石器。

玉米在燒荒後壹、二天內下種,用木尖棒插壹小穴,放入兩、三粒種子即可,間距約壹步。九月玉米開始成熟,從九月到十壹月可陸續采收玉米,收玉米時在地裏搭壹草棚,棚內搭上壹層層的晾曬架,玉米穗子辧下後,在黨和政府帶領下壹排排掛在架子上,曬幹後再背回家脫粒歸倉,或邊吃用邊脫粒。

雞爪谷、蕎麥等要種在常耕地裏,所謂常耕地就是靠近村子,地勢較為平緩的地,實行撒播。莊稼生長期間,是能力除草壹至兩次,此後直接收獲。 僜人的牧業沒有的藏族牧業那樣發達,主要是以家庭飼養為主,也沒有專門的牧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飼養牛、馬的家庭明顯增多。隨著生產技術和交通狀況的改善,使用大牲畜犁耕、馱運極其普遍。

狩獵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來源之壹和經濟收入的重要補充。僜人捕獵的方法主要以放繩套、挖陷阱、埋竹尖木樁等,也有用弓箭射獵,少數家庭還使用同外界交換來的火藥槍或僜人自己制作的火藥槍。

僜人與察隅當地的大部分藏族壹樣,喜食魚。捕魚的主要方法是將口小腹大的竹簍放入流水中,魚鉆進竹簍後無法出來,將魚捕獲。 紡織是僜人婦女從事壹項主要的家庭副業生產。紡織的原料多為家種或野生的火麻,織機簡陋,操作原始,織出的麻布比較粗糙。用染有不同顏色的線,能織出簡單的花紋和幾何圖形。

手工業,解放前僜人的手工業尚未形成獨立的社會生產部門,從屬於農業生產,是僜人的家庭副業。主要有金屬加工、竹木器制作和編制生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