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科普將鴨嘴龍描述為生活在岸邊的兩棲動物,這壹形象早已植根於流行文化中。科普的原因是鴨嘴龍的下頜關節比較弱。如果它們以陸地植物為食,下頜關節可能會脫落。然而,當時科普獲得的標本並不完整,缺少頜骨內部支撐牙齒的骨骼,鴨嘴龍的牙齒實際上非常堅固。從1899開始,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購買了達雅龍的陽性模式標本。科普試圖描述整個頭骨和骨骼,但研究沒有完成,他去世了。
在1904中,另壹個標本(編號AMNH 5886)在蒙大拿州中部的海爾河地層中被發現。兩名當地的牛仔發現他們爭論壹些骨頭是化石還是死動物的骨頭,他們用腳測試它們,導致化石破裂。另壹名當地牛仔將這些化石與兩名帶手槍的牛仔壹起出售,然後轉賣給巴納姆·布朗。巴納姆·布朗對這塊化石的毀壞感到遺憾,並於1906年完成了對這塊化石的研究。這塊化石非常完整,幾乎包括整個脊椎。1907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將布朗和科普研究的標本重建為兩個完整的骨架,以齒龍的名字展出。工作人員以低著頭吃飯的姿勢架起了科普研究的骨架,而布朗研究的骨架則以兩足的方式架起。當時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描述說,吃東西的骨架是在沼澤裏吃東西,而站立的骨架是因為暴龍靠近而站起來的。20世紀初,鴨嘴龍的分類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研究人員改變了原始物種的分類,或成為其他物種的同義詞,其中大多數物種的化石很少且不完整。在1902中,Hatcher將鴨嘴龍中的壹種,即恐龍,梁龍,鴨嘴龍,鳥龍,骨盆龍,強壯龍和碎龍,以及碎嘴龍和主龍,歸類為齒龍屬。Hatcher還認為Marsh命名的C. annectens與科普命名的奇怪雙翅目是同壹物種,由於個體差異或變形而被歸入不同的屬。1910年,在加拿大和蒙大拿州發現了鴨嘴龍,這表明鴨嘴龍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在1915年,查爾斯·懷特·w·吉爾摩重新研究了鴨嘴龍,認為暴龍化石僅發現於蘭斯地層,而介形類化石發現於更早的朱迪思河地層或同壹時代的地層中。
1942年,理查德·斯旺·魯爾和尼爾達·賴特關於北美鴨嘴獸科的專著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將無環蜥和壹些化石歸為壹個新屬,名為Anatosaurus,意思是“鴨蜥蜴”,模式物種名為無環蜥。此外,他們將長頭齒龍和奇怪的雙芽龍重新歸類為亞龍屬。然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骨頭與A. annectens的骨頭不是同壹物種,因此它們被建造為Anatosaurus copei,該名稱是為了紀念第壹次科普描述而命名的。科普研究標本AMNH 5730成為庫爾幹花萼的標準模式標本,布朗研究標本AMNH 5886成為近模式標本。魯爾和賴特的研究已經延續了幾十年。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邁克爾·k·布雷特-蘇爾曼在其博士研究中重新研究了這些鴨嘴龍。他提出亞龍的模式種是埃德蒙頓龍,而科氏亞龍是壹個獨立的屬。雖然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不承認畢業論文是正式研究,但後來的科學家和論文大多使用布雷特-蘇爾曼的聲明。1990年,拉爾夫·查普曼和布雷特-蘇爾曼正式發表了學術研究成果,並建立了Anatotitan為壹個新屬,模式種為A. copei。通用名稱是拉丁語中的anas和希臘語中的Titan的組合,意思是“巨型鴨子”。
在1902中,Hatcher提出凱洛登·柯尼吉龍的標本實際上是壹只埃德蒙頓龍,它的頭骨在化石期被壓扁了,這使它看起來又長又平。2004年,傑克·霍納、大衛·b·威尚佩爾、凱瑟琳·福斯特等人再次提出了這壹說法。在1889年,哈奇在懷俄明州博拉萊縣蘭斯地層中發現了壹個大而細長的下頜頭(YPM 616)。在1890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將這塊骨頭歸類為壹條長頭斷龍。然而,在1942年,古生物學家魯爾和賴特認識到這塊骨頭的側面有明顯的脊,與科普描述的標本相似。科普研究的化石是壹塊牙骨,長約92厘米;Marsh研究的齒骨長度估計為110厘米。
在1991中,喬治·奧爾舍夫斯基將長頭碎龍歸類為長頭龍。在1997中,唐諾·f·格魯特在他的研究中引用了這壹分類。然而,傑克·霍納和魏賢姆·佩認為長頭鴨龍只是科裏奧利鴨龍的另壹個名字。2004年,兩人將長頭鴨龍重新歸類為埃德蒙頓龍的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