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千余年來,景德鎮制制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壹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壹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禦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壹千四百多個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制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裏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壹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制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裏紅燒制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禦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
鬥彩創燒於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制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歷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並不多見。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壹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壹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采用金紅著色,並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明、清以後,珠山禦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壹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號的大量湧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