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菜有“規矩” 品菜師的知識和技能如下:
全套的品菜過程不外乎四個動作:看、聞、嘗、吐。
看,顧名思義就是參考菜肴的形象分,也就是菜肴的賣相。不過形象分很少能有滿分,因為美麗是沒有止境的。
聞,則是品味菜肴香氣,人們在沒有見到菜之前,如果就能被菜香所吸引,那這道菜就算成功了壹半。
嘗是品菜中最重要的壹道步驟,為此也有壹道十分講究的規矩。參加壹些大賽時,按要求,品菜師每嘗壹道菜就必須換壹雙筷子,漱壹次口。此外,品嘗時還要抓住“細、快、慢”3個字。所謂“細”,是指要品得細膩,不漏掉任何味道;“快”是指每品壹道菜的時間要快,壹口即可,不能遇到好吃的吃起來沒完;“ 慢”則是指菜品入口後,應讓其在舌尖口腔乃至食道裏慢慢滑動,釋放全部滋味。
吐也就是將品嘗的菜肴吐出來,因為美味入口後,並不能下咽,只能在嘴裏慢慢咀嚼,嘗其味道,若將菜品壹下咽下去,口中必然會有留香,可能會影響下壹口的感覺。為此,吐是讓品菜又專業又公證。如果是壹般的人,平日難得壹嘗的美味佳肴擺在面前,若是嚼夠了還得吐出來,豈不是壹種折磨?美食在口卻不能盡興,此番滋味也只有品菜師本人才能體會。 品菜並非美差 雖然大多數的品菜師都是廚師出身,但是想要真正被訓練成壹名品菜師也並非易事。對於壹般人而言,或許僅止於知道菜好或不好吃就行了,但是這樣的解釋對專業品菜師是不夠的。品菜師必須要能夠引用適當而又正確的詞匯來形容菜肴,將個人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理感覺用壹些大家能夠理解的名詞、動詞、形容詞表達出來,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
此外,撇開烹飪的經驗來說,壹名品菜師最需要的就是擁有靈敏又不能敏感的舌頭。董師傅告訴記者,“舌頭是人類味覺的關鍵器官,因此也是品評師的“吃飯”家夥,平時必須註意保護。首先是不能上火,否則肯定影響味覺;第二要在飲食上註意,平時多吃清淡食物,不要過分刺激味蕾。”所以品菜師絕對不是壹份美差。
其實每個人對於菜肴的要求都不同,有的喜歡鹹點,有的就喜歡淡點。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人都是品菜師,人人都能對菜肴做出評點。品菜師出現的場所應該是壹些美食大會和酒店的新菜推廣會上。其實不然,品菜師也分三六九等,那些出現在評審會上的都是烹飪界或者營養學的專家,屬於專業級,也稱美食評審員;而業余級就是各大酒店的行政總廚。在泉州,大部分的品菜師還是屬於業余級的,而他們的工作場所就是掌勺的廚房,每道菜在上菜之前,都需要經過總廚的“法眼”,味道合適後才能上桌。 “雞蛋裏面挑骨頭” 眾所周知,中國有八大菜系,每個地方對於菜肴的烹飪方法都有不同,而且在專業大賽中,每道菜肴都出自名家之手,“雞蛋裏面挑骨頭”也順理成章成了品菜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