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片都習慣性開掛。——
《今天也是招人嫌的便當》
今日も嫌がらせ弁當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在這個被外賣統治的快餐時代,便當,簡直就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詞。
偶爾香玉勤快,自己下廚帶飯上班。
當同事們為日復壹日點著已經吃過八百回的外賣嘆氣時,我自豪地掏出便當——
瞬間slay全場,感覺壹整天走路都能昂首挺胸。
在以往的影視劇作品裏,便當也往往都是愛的體現,親情友情愛情,全都能往上套。
餵飽肚子的同時,治愈妳的心。
可在這部片子裏,怎麽會變成「招人嫌」的呢?
這還得從壹場吵架說起。
高壹少女雙葉,進入青春叛逆期,在家裏與母親實行「絕交式」相處。
「不聽 不說 不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哪怕與母親同處壹間屋子,也非得用短信交流。
母親持丸,是壹位單身12年的單親媽媽。
面對叛逆女兒的胡作非為,也是秉持不隱忍不縱容原則,手麻腳利地開啟了「反叛逆」戰鬥模式。
具體方案,就是做出「會讓女兒在同學面前出醜丟臉」的奇怪便當。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抱著「既然妳在家裏無視我,那我就要用便當,讓妳在學校裏出醜丟人!」的復仇心理。
所以這部電影又名「在女兒叛逆時,我是怎麽樣用花樣百出的便當來惹她討厭的」。
就……很霓虹味的腦回路吧。
這位中二母親的飾演者,是日本寶藏女演員筱原涼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新娘厄運年》裏的過氣女主播,《非關正義》的高傲警官,《派遣員的品格》裏的冷漠派遣員,《大姐頭》裏爽朗幹練的OL……
無法停止散發魅力的熟女氣質!
在此次新片《便當》中,她飾演的媽媽持丸,人設非常可愛。
不遵循以往東亞文化裏低眉順目的賢惠母親形象,而是以跳脫滑稽的性格獨當壹面。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12年前,持丸的丈夫意外身亡,留下她壹個人拉扯兩個女兒長大,其間的辛酸艱難可想而知。
但持丸並沒有被生活挫敗,而是能以樂觀積極的陽光面應對壹切。
做飯時自言自語玩個人小劇場;
女兒任性時她也任性,鬥嘴回懟完全不輸;
被女兒冷戰更是奮起報復,玩起了「便當拉鋸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雖說原本目的是要「讓女兒丟臉」,但實際上這些「奇形怪狀」的便當非常匠心獨運。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展示吧。
女兒討厭低幼童話風,就故意用小紅帽為造型氣她;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貞子造型的恐怖主題便當: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留言「去洗盤子」的家務風便當:
發現女兒有暗戀對象後,用愛心造型來揶揄女兒:
還有填字型便當、謎語型便當,就偏不讓妳安心吃飯。
別人家的媽媽啊!
這哪裏是在羞辱女兒,明明是在炫技!
每壹個鬼斧神工般的便當,都是母親持丸堅持每天5點起床做出來的。
名義上是「惡作劇」,實則是汗水與用心,而且這壹堅持,就是三年。
也就是說,我們的少女雙葉,整整叛逆了三年。
而母親,就這麽毫無怨言地陪著女兒鬧。
除了便當可愛,影片的畫風也很有趣。
在敘事中,應景地插入了壹些超現實的漫畫手法。
適時而出的荒誕卡通、輔助敘事的動畫調度,都使得整部影片輕巧靈動。
比如,在母親持丸對女兒言行感到氣憤時,腦袋上生出了兩個牛角:
在她構思便當造型時,用搞笑的動畫形式來鏈接結構:
還有各種擬人化便當的搶鏡:
著實可愛。
平心而論,整部片子其實算不得出彩。
但在父母/子女代際溝通這個壹貫嚴肅的問題上,本片卻以輕松脫線的「中二母女二人轉」形式,探討了母女之間另壹種交往的可能性。
在以往眾多作品中,對付青春期的叛逆女兒,母親壹方要不就橫眉冷對地硬碰硬,要不就忍氣吞聲地吃刀片。
《伯德小姐》裏,青春女兒和古板媽媽的互懟日常,就精準戳中「強勢母親叛逆女」這壹人群的痛點。
可爭吵或隱忍,都談不上溝通,最後也不會有什麽積極和解。
到頭來不過是以「叛逆期的結束」自然又潦倒地收尾。
相比之下,持丸這個母親在維持自己尊嚴和尊重女兒意誌之間,采用了壹種折中方式:
我不擾妳,不強求妳,但也請妳知道,我壹直在默默陪伴與關心著妳。
在這場母女關系拉鋸戰中,便當是兩個人之間的聯系紐帶,也是缺乏溝通情況下借以表達的壹個窗口。
花樣百出的便當圖案,是這個母親發送給女兒的暗語。
表達著自己的脾氣與情緒,關心與支持。
在女兒面臨愛情的幻滅時,母親鼓勵她繼續前行,在便當裏留言給她後援。
在女兒決定追逐人生夢想時,又給予她勇氣和支持。
當女兒的叛逆期終於結束,她也從這些便當裏,明白了母親的用心良苦。
最後也以自己親手做的便當回贈母親。
便當成為母女間傳情達意的工具和媒介。
任何關系說到底,都是溝通與理解的問題。
《戀愛的犀牛》的編劇廖壹梅有壹句名言:
人與人之間,最難得是壹個「解」字。
當雙方直接的溝通存在阻礙時,不如先退壹步,以更為溫柔的方式努力獲得對方的信任,再試圖進壹步的溝通。
這不代表父母壹方就得壹味地縱容與沈默,仍然需要通過某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訴求。
而子女壹方也不能過於得寸進尺,撒潑無賴,就算關上了心裏的門,也至少給他人留壹扇窗。
其實當代際問題出現時,單方面針對父母或者針對孩子時,都是不客觀的。
所謂兒女的叛逆期,無非是「具有了成為大人的意識」和「不具有做大人的智性和能力」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
在這個將要成為大人但還未能成為大人的轉變期,孩子突然有了對自我人格的強烈保護意識,開始想要擁有掌舵的權力。
父母則往往站在過來人的角度,不想讓小孩做出錯誤的選擇,為他們異想天開的幼稚念頭憂心忡忡,自認為理直氣壯地進行幹涉甚至控制。
壹個想要自由與選擇,壹個不願放手和退出,矛盾繼而愈演愈烈。
明明雙方都對彼此掛念和關愛,卻因溝通失當而陷入僵局。
其實何必要膠著於壹個火藥點上呢?
父母有時候真的太心急了,來日方長,孩子的成長或許會遲,但終究會來。
在要求子女遵從自己意誌的同時,是不是也該置身處地去聆聽和理解他們的聲音與想法?
而子女有時候也確實太自信了,獨立不代表要拒絕他人的參與。
剛剛步上人生之途的自己,在擁抱未來的同時,是不是也該適當聽取前輩建議與忠告?
即便不認同,努力表達自我才是成熟與成長的表現。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蒙頭耍脾氣的都是幼稚鬼。
2018年的教育類節目《少年說》,孩子們在天臺上對父母的喊話,其實就很有代表地指出現今家庭關系缺乏溝通的尖銳狀況。
父母憑借著自己權力上的優勢進行施壓,而處於劣勢的孩子保持沈默,把太多真心話憋在心裏而無法言說。
如果父母自己沒有嘗試理解孩子,那麽又憑何要求孩子理解父母呢?
很多時候,當其中壹方做出改變,另壹方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對方的真心。
坦言相對,聽取彼此的真實心聲,並沒有我們想象地那麽難。
「我們在等待父母壹個道歉,而父母在等待我們的道歉,但我們誰也不會如願。」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同步不對等的發展,讓很多情緒和認知總是錯身而過。
父母需要耐心等壹等孩子,孩子也需要冷靜忍壹忍父母。
深仇大恨都是制造出來的。
時間和順其自然的成長,其實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