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夥面”,又稱鍋蓋面,是鎮江家喻戶曉的面食,增在天津美食節獲得“金鼎獎”。其做法簡單:將面粉揉好後搟成薄片,再用刀細切,與鍋蓋壹起下鍋煮熟,撈起放入調好佐料的碗裏即可。夥面的特點是軟硬恰當,面的柔韌性好,老少鹹宜。鍋蓋面原本不在鎮江,它是經過壹番波折才在鎮江定形成名的。
典故壹
相傳從前山東有戶人家,只有夫妻兩人。夫妻倆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開。妻子傾心照顧,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爛,始終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著急,想辦法要讓丈夫胃口大開。
有天,她用粗竹篾排成行,用繩連起來,再用粗竹杠壓在上面“跳”面。面壓平了,疊起來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紙壹樣薄,再切得很細。然後,妻子將面下到鍋裏,就出去拎冷水,回來遲了,面湯溢了出來,她連忙掀起鍋蓋,將湯罐裏的水往鍋裏澆,壹不小心,把湯罐蓋子碰進鍋裏。
面燒好後,丈夫壹嘗,既爽口又適味,三口兩口就把面吃完了,並對妻子說:“今天妳這面怎麽下得這麽好吃,我還要吃。”妻子說:“今天湯罐蓋子滾到鍋裏了,面鍋裏煮鍋蓋”。丈夫說:“妳再給我來碗面鍋裏煮鍋蓋。”妻子見丈夫胃口大開,再用湯罐蓋子放在鍋裏蓋在面上煮給丈夫吃。以後,妻子天天煮鍋蓋面給丈夫吃,過了壹個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體好後,便到江南去訪友。壹去三年,全無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趕去江南尋找。在鎮江,她只好靠自己的煮面手藝到壹家面店裏做夥計,慢慢地找自己的丈夫。妻子還想道:我的鍋蓋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會忘記,有朝壹日他來到這裏吃到鍋蓋面,就會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鍋蓋面做得非常地道,引來了大批食客,使這家本來生意清淡的小店壹下子興隆起來。
原來丈夫到江南訪友未著,也流落到了鎮江,困在壹座破廟裏。壹天,他聽人說街上有家面店經營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己在家裏,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鍋蓋面,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趕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剛壹入口,就感覺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藝。
再吃壹點,他更加堅信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廚房壹看,煮面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兩人相遇後,自然很高興。他們想到既然鎮江人這麽愛吃“鍋蓋面”,還不如自己兩夫妻開個面店,不回山東老家了。這樣,“鎮江夥面店”就開張了,“夥面”成為鎮江有名的食品壹代代傳了下來。
典故二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壹次下江南,沿著古運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帶了壹名隨從太監,壹路尋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夥面店坐下。動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氣客套、體態端莊的張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遞熱毛巾。乾隆的隨從傳下話:“要吃鎮江夥面!”不知是因為乾隆皇帝來得早,還是張嫂子起得遲,待吩咐傳下後,裏邊面還沒跳好。
張嫂子直催還在跳面的丈夫:“快,動作快些啊!”丈夫楞了楞:“我不是跟平常壹樣嗎?”那邊,張嫂子就趕快舀水下鍋,往竈膛裏點火。但這天好像什麽都變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難開;越是急,面越難跳好。隨從又進來催了……張嫂子趕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竈裏添了把柴。很快,鍋裏的水開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
這時,隨從又進來催,張嫂子正抓起壹把面往鍋裏撂,邊回話邊趕快蓋鍋蓋,忙亂中,把湯罐的小蓋子撂進面鍋,在水面上飄飄蕩蕩的。還沒等張嫂子放好作料,鍋裏的水又滾開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鍋外,張嫂子壹見,趕快用勺子舀了兩勺湯罐裏的溫水壹澆,面鍋裏平靜下來。
水再壹開,張嫂子就用小竹籠子、長筷子將面條撈進碗裏。正要端,那隨從已壹手接過去。忙碌了壹陣的張嫂子倚在門外,想聽外面顧客的反應,直聽見那人端起碗吃著,連聲說:“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張嫂子正要轉身再去鍋邊下面,哪知身著便服的乾隆竟踱步進來,乾隆見到情景壹聲驚叫:“呀,妳怎麽將鍋蓋放在面鍋裏煮起來了?!”
這壹叫,張嫂子才發現自己手忙腳亂,壹下子竟將湯罐上的小鍋蓋錯當成了大鍋蓋,連鍋蓋撂到面鍋裏還不知道。正在這時,丈夫也過來說:“外面的顧客個個都說今天的面,味道特別好,妳是加了什麽好作料了?”張嫂子指那小鍋蓋說:“怕就是因為面鍋裏面煮鍋蓋吧?”
乾隆光顧鎮江夥面店連說兩聲味道不錯的故事傳開了,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鍋蓋面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