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福建三明特產有哪些.?

福建三明特產有哪些.?

(壹)筍 幹

永安白筍幹,又名“玉蘭片”,歷史悠久,制作工藝精細,具有筍質肥嫩、筍花顯明、色澤金黃、味道鮮美的特點,堪稱“閩筍”上品,永安白筍幹有東、西兩大路,逢單產大年的“西大路”,有洪田、西洋、小陶、羅坊等地;逢雙產大年的“東大路”,有上坪、貢川、青水等地。品級分正牌、副牌、下路和紅筍4種,現有生產基地鄉1個、基地村24個,竹林40萬畝,可年產筍幹1.7萬擔。永安白筍幹品質優良,曾在1983年北京“全國出口商品基地、專廠建設成果展覽會”上,受到對外經濟貿易部門贊譽,獲得《榮譽證書》。永安白筍幹除內銷國內各大城市外,還遠銷東南亞市場。1980~1984年,永安市外貿收購筍幹2065噸(年均413噸),1989年社會收購量6562噸。

三明的“閩筍”,相傳為黃石公所做,迄今有1000余年歷史。閩筍肉質肥厚柔嫩、纖維質豐富、清鮮可口,有消除因油膩而引起腸胃不適的功能。產品分正牌、副牌、下路三等,每等又分湖、尖、片三級。主要產區分布中村、莘口兩地,中村筍山面積9.5萬畝,年產量325噸;莘口筍山面積6.4萬畝,年產量200噸;余為眉山、碧溪、梅列等地。生產期自農歷9月進山燒炭,越冬開路,至清明節前後5日掘筍,經剝殼、劈頭蒸煮,榨壓至立夏,然後洗焙,再經修剪包裝供市。每50公斤鮮筍可烤焙2.5公斤筍幹。1956年筍幹產量950噸,收購780噸。1963年9月,三明定為筍幹外貿出口基地。1989年社會收購量1162噸,主要銷往江蘇,上海、浙江、湖南等地。

(二)玉扣紙

以產玉扣紙著稱的寧化縣,系福建四大產紙縣之壹(即長汀、寧化、將樂、連城)。最盛時全縣有紙廠500余家,產量高達5萬多擔;品種有玉扣紙、毛邊紙,尤以玉扣紙馳名中外,產量占總數壹半以上,產地十分之九在南鄉治平區。據1972年底調查,全縣***有竹林147743畝,治平區就占71600畝,故治平有“九竹壹田”之稱。該地竹種與別地不同,竹口徑小,肉厚纖維長。全境山高林密,山泉特別清冽,且附近龍門所產石灰,堿性特優。因具“竹、水、堿”三大優良造紙條件,故制出的紙張顏色特別清潔,拉力強、吸水性好,質地結實,不易老化腐蝕,不僅歷來為國家檔案、史集、佛經、族譜、賬本、重要契約等所選用,而且早已遠銷國外東南亞地區;尤為華僑所喜用。建國後,壹、二級玉扣紙直調中央。1974年印刷線裝本《毛澤東選集》時,即選定治平產的玉扣紙。1974~1976年,***調運出640噸(折合1萬余刀)。1986年出口149噸。

(三)將樂紙和硯

將樂紙本名青絲扣、扛連紙。制作精細,光潤幼潔,響張少疵,堅實潔白,以經久不碎不蛀見長,有“紙壽百年、冰清玉潔”之譽,為書寫、印刷、簿籍、裱褙之上品。宋元麻沙版圖書用此紙長達200年。《將樂縣誌》載:“將樂紙,清初即已運銷江右、湖廣等地。”(即今江西、江蘇、湖南、廣西)乾隆末年,輸送官府的紙叫“官紙”或“京紙”,質量要求嚴格。民國初年,紙槽逾500個,紙工超4000人。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制紙的個體手工作坊,已逐步轉向機制集體生產,產品質量也有提高,年產達千噸以上,暢銷國內和亞太地區。

海棠硯,是用將樂縣城北郊石門嶺至蓮花山壹帶的龍池石制作的。據清乾隆年間重刻的《玉華洞誌》記載:“龍池石者,則皆硯瓦峽所出。大者可為碑,小者隨方圓而磨礱之”,以龍池石制硯,有400~500年以上的歷史。尤以縣城北隅海棠洞石所制的“海棠硯”為最佳,質地細膩,濕潤縝密,能發墨保色而不易磨損,多年來已成為將樂縣的特產工藝美術品。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制硯技藝更有所改進,精雕細刻,推陳出新。將樂的硯和紙都是三明很出名的“文房四寶”。

(四)建寧蓮子

建寧蓮子,又稱建寧通心白蓮。粒大圓潤,色如凝脂,稍燉即熟,湯清不濁,溫馨可口,被譽為“蓮中上品”,馳名中外。建寧蓮子已有1000多年歷史。據《建寧縣誌》載:五代後梁龍德年間(921~922年),在縣東南金鐃寺前,有白蓮池、紅蓮池各壹口,後傳入城關的西門。自此,西門蓮子被列為進貢珍品,古稱“西門白蓮”、“建蓮”。《紅樓夢》第十回及五十二回中的“用七粒建蓮做引”、“建蓮紅棗湯”,說的就是建寧西門貢蓮。宋鹹淳元年(1265年)築城墻,“西門外,池百口種蓮。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時,遊人絡繹不絕。蓮子歲產千斤,為吾國第壹。”(引自《三明文史資料》)。1949年前,全縣蓮田面積僅200多畝,年產量只有5000多斤,但質量極佳。至今,西門壹帶仍有大小百口蓮池,所產蓮子品質為全縣之冠。1956年,在江西瑞金召開的閩浙贛三省物價平衡會上,壹致認定建寧蓮子為最佳,其價格之高,推銷之廣,居三省鄰縣之上。50~60年代,建寧蓮子仍以西門種植為主,縣城的河東、水南雖有種植,但面積不大。1978年後,蓮子生產迅猛發展,1983年蓮田面積為8000多畝,產量300多噸;1989年蓮子面積達29838畝,產量849噸。蓮子畝產多在70~80斤,好的有100斤,最高達210斤。

(五)沙縣曬煙

因產於沙縣夏茂壹帶,故稱“夏茂曬煙”,亦稱“沙縣煙”。夏茂地區土壤肥沃,氣候宜人,當地農民焙制曬煙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其中以溪口產者為上品,葉大而厚,曬幹後色澤金黃,氣味芬香。“沙縣曬煙”久負盛名,譽滿全國,遠銷東南亞國家,歷史上最高年產量達154萬斤(折770噸)。據《三明統計年鑒》記載:1989年曬煙面積7933畝,產量768噸,收購量268噸。

(六)辣椒幹

寧化的牛角椒,名列全國八大名椒之壹,經加工制成的椒幹,以顏色鮮紅、皮薄、透明、味香、脂多、辣味適中六大特色聞名中外。辣椒於明末傳入我國。寧化縣種植辣椒有300余年歷史。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辣椒幹開始出口,為國家創匯。1972年全縣出口量286噸,占全省當年出口量902噸的31.7%。寧化辣椒幹暢銷港澳地區,尤受新加坡、馬來西亞、斯裏蘭卡等國家歡迎。70年代初,省進出口公司曾派員專程來寧化組織出口貨源,在全國出口商品目錄中,三明地區唯有寧化辣椒幹和建寧蓮子。省外貿部門對寧化辣椒幹的收購任務從不限額。牛角椒,產地以水茜、安遠、河龍所產為佳,近年來西鄉的淮土、禾口所產質量也顯著上升,已列為寧化椒幹中的上品。

(七)明溪肉脯幹

明溪特產肉脯幹,在“汀州八幹”中最為名貴,聞名省內外。以選料精、做工細、制作考究、色香味俱全為特色。它是選用豬後腿的瘦肉,橫切成薄片,佐以陳年上等好酒糟、五香等配料,浸於缸內數小時,取出後貼在竹簍上用文炭火慢烤制成。既是筵席上的佳肴,亦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過去,成品銷售多放在玻璃瓶內或用紙簡陋包裝,現在改用塑料小食品袋包裝,既美觀經濟,方便攜帶,又符合衛生要求、利於保存。

(八)小北鬥紅菇

產於泰寧縣西部小北鬥山地。小北鬥紅菇與別處所產不同,其特點:菇面色澤分明,色紫紅,菇內頁層規則,白澤泛綠,菇莖堅實粗短,顆粒均勻,肉質厚嫩;煮熟後,味清鮮甘美,入口細嚼不澀不滑,纖維細而易化,色、香、鮮、嫩出眾,營養豐富,含高蛋白、維生素、無機鹽、糖類和礦物質等。不但是宴會佳肴,且可入藥,有去汗、解毒、滋補之功能。明、清兩朝,每逢中秋節前,當地官府必派人護送壹批紅菇到京都進貢,因而小北鬥紅菇馳名遐邇。

(九)尤溪金柑

金柑(俗名金桔、綠桔),果實呈圓形,冬季成熟,是柑桔水果類中之珍品。

尤溪縣金柑最早植於八字橋洪牌村。據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縣誌》載:“金桔,實長曰金棗,圓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可見金桔在尤溪至少有270多年的栽培歷史。近年來,八字橋和管前二鄉,種植面積逾萬畝,總產達1100多噸,被譽為福建“金桔之鄉”。尤溪縣現已成為全國金柑四大產地之壹。

尤溪金柑形美色鮮,汁多肉嫩,甜酸可口,尤以八字橋“三洪”(即洪牌、洪村、洪田三村)所產質量最佳。其果肉含有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營養價值在柑桔水果類中名列前茅。金柑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果汁、果醬、罐頭、蜜餞。尤溪縣罐頭廠和金柑制品廠,已將其制成罐頭、果醬出售。廈門、福州等地廠家,以尤溪金柑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頭和蜜餞,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