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飲食民俗的飲食民俗

飲食民俗的飲食民俗

民俗是民間社會生活傳承文化現象的總稱,通過民眾口頭、行為、心理表現出來。

飲食民俗:指人們在篩選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過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動中所積久形成並傳承不息的風俗習慣,也稱飲食風俗、食俗。 包括: 年節食俗、 日常食俗、 人生儀禮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 少數民族食俗等.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團圓飯

時間跨度

十天左右的拜年活動。

年飯

食年糕、餃子、元宵的習俗

喝元寶茶、年酒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雞鳴而起,行於庭前爆竹,以避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湯,下五辛盤,進敷幹散,服卻鬼丸,各進壹雞子” 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夕節、燈節

起源——祭祀太壹正神,以火把驅邪

上元節是佛道兩家及民俗的結合產物。早在漢武帝時期,就開始祭祀“泰壹“神。“泰壹“也稱“太壹“,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即上帝之名位。漢武帝在東南郊設祭壇,祭祀太壹,佛教傳入我國,按佛教規矩,於上元之日在各寺院燃燈祀佛。此後祀太壹神與佛教結合,於正月十五上元夜放燈,流傳民間,逐漸發展成觀燈盛舉。

吃元宵

張燈結彩——“十三夜,四衢張燈,至十八日乃止,謂之元宵節,十四日,夜以秫粉作團謂之燈元,享祖先畢,少長食之,取團圓意。”

祭祀活動 清明的起源——寒食節(禁煙節)

寒食節: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壹天。傳說,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晉文公時的重臣)。

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本為節氣。 祭祀的風俗——《舊唐書》“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編人五禮,永為恒式”

飲食活動——《竹溪縣誌》“清明日,婦女簪柳於頭,以秋千為戲,陳蔬饌,祭祖先,各拜掃墳,添土標錢,祭畢,即前席地食飲,歡歡而散。

江南的清明稞與討清明。 端陽節的起源:紀念屈原

吃粽子的習俗——“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ou)曲忽見壹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棟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如其言。

食鹹蛋、飲雄黃酒(避毒與邪)

端午節還是雨水節、農人節。俗話說“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節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鼎盛階段。 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的傳說。

乞巧活動

七夕夜常見的食品——菱、瓜子、瓜、花生等。 中秋節的起源:

祭月

秋報的遺俗 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吃月餅的風俗:

關於中秋節吃月餅這壹習俗的形成,史籍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民間傳說主要有兩種。 第壹種是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壹起吃。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

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婦女活動

——蘇軾“小餅嚼如月,中有酥和詒。”明代“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摸秋與送瓜——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時,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討其怒罵,且罵得越厲害越妙。將瓜偷來之後,穿之以衣服,繪以眉目,裝成小兒之狀,乘以竹輿,有鑼鼓送於無子之婦之家。受瓜之人,須請送瓜之人食壹頓月餅,然後將瓜放在床上,伴睡壹夜。次日清晨,將瓜煮而食之,以為自此可懷孕也。 農歷九月初九,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與日月並應。”

重陽節的吃糕風俗

迎嫁女歸寧的風俗

重陽節菊花酒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壹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壹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壹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采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壹年壹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酌金花酒,萬裏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 ,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

冬至的起源: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壹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壹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北方“冬至餃子夏至面”

北方冬至前後腌制酸菜。

冬至節飲酒禦寒“十壹月雪,居民擁爐飲酒不出,曰‘過雪天’”

“冬至日,多祭始祖於祠者。祭畢合族以食,曰‘冬至酒’”

冬至是壹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壹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壹歲的說法,俗稱“添歲”。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壹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成道節的起源——時間農歷十二月八日:

傳說壹: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壹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壹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壹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二: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壹麻壹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幹,積壹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傳說三: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壹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壹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懷念。當年,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嶽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嶽家軍飽餐了壹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順天府誌》:“臘八粥,壹名八寶粥,。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宮熬制,定制,派大臣監制,蓋供膳上焉。其粥用糯米雜果品和糖而熬,民間每家煮之相饋遺。”

湖南民俗——具醪酒、羊豬,鳴臘鼓,祭土谷之神。

臘米、臘酒、臘醋、臘水、糖饊的制備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壹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月二十三

來源

相傳竈王是玉皇大帝的女婿,老實、忠厚而又倔強、醜陋,不討丈人歡心,被貶到凡間掌管家政,專司廚務。他每到歲末要上天“探親”和“述職”,匯報各家情況。凡是過錯之人便要折壽壹百至三百天,故而家家不敢怠慢。人們為竈神燒香、磕頭,換神像,獻豚酒,供上魚鮮、箕豆、糖瓜、花果與五色米食,還要以膠牙糖粘其嘴,用酒糟抹其臉,使這位終年被煙火燎的尊神最後嘗點甜頭,以便“上天言好事,回宮報吉祥” 另:元朝時,蒙古人為了防止漢族人造反,每五家漢族人才能有壹把菜刀,而且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 人家裏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漢族人才能生火開竈,所以漢族人習慣的把這家蒙 古人男人叫“老竈爺”,女的叫“老竈奶”,還畫了圖貼在廚房,每到新年,這 家蒙古人要到縣城匯報整個村子的情況,為了讓“老竈爺”“上天言好事”,到 臘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會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裏,謂之“祭竈”。如果妳有機會到農村看到“老竈爺”和“老竈奶”的圖象,妳會發現圖中的人物穿著打扮都是蒙古裝。

雞骨糖、竈糖、膠牙糖的熬制。“元日食膠牙糖,取膠固之意”

“人口粥”的習尚——《夢梁錄》“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有貓、狗者,亦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