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殼黃的餡心有鹹、甜兩種。鹹味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品種。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竈(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壹個立式烘缸和壹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
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單賣蟹殼黃和生煎饅頭這兩個品種的專業店,如黃家沙、大壺春、吳苑等,名噪壹時。
制作方法壹
面粉5公斤 豬油1公斤白糖2公斤 熟面粉250克 芝麻400克 香料少許老面、蘇打適量
蟹殼黃
1.制餡:面粉20克炒熟或蒸熟,加 白糖、香精。
2.制油酥:將面粉1公斤,加500克豬油,搓成幹油酥面。同時用4公斤面粉加500克豬油及老面、蘇打拌勻,用溫水和成水油酥面。
3.成型:用水油酥面包幹油酥面,搟成長方形薄片,由外向裏卷搓成長條,揪成25克壹個小坯,撳扁,包上糖餡,用刀平拍成圓餅。
4.飾面:將芝麻洗凈、炒熟。用少許稀面糊抹在餅坯表面,撒上熟芝麻即成。
5.烘烤:將餅坯逐個放入烤盤內,送入烤爐烤熟即可。
派生品種 鹹餡蟹殼黃:白膘肉1公斤煮熟、切丁,細鹽100克和入面粉中拌勻,代替甜餡即可。
制作方法二
材料:20個量 油皮:中粉160克 / 泡打粉1克 / 糖15克 / 溫水70ML / 豬油56克 / 幹酵母2克
油酥:低粉150克 / 豬油70克
內餡:青蔥末100克 / 夾肥豬肉末120克 / 鹽2匙 /黑胡椒碎粒 適量
裝飾:蛋黃1個 / 白芝麻 適量
做法:1、將青蔥末、豬肉末、鹽和黑胡椒拌勻備用。
2、幹酵母用1/3的溫水溶解備用。將中粉、泡打粉和糖拌勻,加入溫水,用搟面杖攪拌至片狀。
3、加入豬油和溶解的酵母,揉至光滑,包上保鮮膜松弛15分鐘後,分割為每個15克左右的小面團備用。
4、將所有油酥的材料揉成團,分為每個約10克的小油酥,搓圓,取壹個油皮包入壹個油酥,包好收品捏緊。
蟹殼黃
5、用掌心 壓扁,搟成牛舌狀,由下往上卷起。
6、換壹方向,壓扁,再搟卷壹次,蓋上保鮮膜松弛15分鐘。
7、將油酥皮兩端往中間捏合壓扁,層次面朝上,用搟餃子皮的方法,將油酥皮搟成中間稍厚的圓形片狀。
8、包入適量的內餡,收口捏緊後朝下排放在烤盤中。刷上蛋黃液,灑上芝麻,180度約烤25分鐘左右。
制作方法三
配方
蟹殼黃
制作蟹殼黃的主要原料為面粉1000克,老酵375克,熟豬油625克,豬板油丁250克,綿白糖750克(或精鹽40克、蔥末175克),飴糖適量。首先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再制成扁圓形小餅,外沾壹層芝麻,貼在烘爐壁上烘烤而成。實際的店在制作過程中大都設有壹個立式烘缸和壹個平底煎盤爐。
小貼士
1,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
2,面皮制作要稍濕點,烤好後才不會開列,也不會發幹。
3,夏天的時候可以放冷藏時醒。冬天就不用了室溫就可以。但冬天油酥特別容易變硬。操作上要註意。
4,不要擔心肥肉,烤好後會自動消失。只剩下蔥香和油香。
5,如果喜歡吃燒餅的,這個可以壹試哈。
6,想要層層起酥,第壹次和第二次的搟卷很重要哦。
美食特點
蟹殼黃
基本原料是面粉的蟹殼黃和面時很有講究,除了加水還要放入素油,而且不是壹點點的素油,要把面團和成烤熟了會起酥層的亮光光的生面團。
其口味上之區分也不是伴隨在面團裏的,是把糖料和精鹽拼了少量面粉用油攪拌成甜鹹酥油面醬,這些東西備妥以後,就可以動手做了。把分均勻的小面團中包進不同口味的酥油面醬,按成各自的形狀,多多的灑上白芝麻,貼進爐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大凡飄出壹陣接壹陣誘人的香味時,就做成功了。壹般情況下蟹殼黃早上供應的比較少見,而壹到下午三點鐘以後,幾乎所有做大餅的灘頭上只要是全天做生意,就有香噴噴鹹甜各式的蟹殼黃賣給顧客。蟹殼黃可以當作小點心,入口那變酥皮的面粉壹層壹層的,增添口味的面醬又是酥層,再加上金黃色的芝麻,滿嘴真是酥松噴香,贊口不絕!
徽州風味小吃名品。蟹殼黃又稱火爐餅,是壹種用幹菜和豬肉丁作餡的小燒餅。經火爐烤熟後,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
剛出爐的蟹殼黃奇香濃烈,咬壹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其味雋永。
制法: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搟成多層次的面卷,再包上餡,置烤爐烤熟即可。能存放壹周而不壞,適合旅途食用。
美食淵源
大鄉賢陶行知曾有壹首詩盛贊故鄉的小燒 餅:“三個蟹殼黃,兩碗綠豆粥,吃到肚子裏,同享無量福”,詩寫得幾近大白話,卻也素描了徽州人悠閑的生活於壹二。此乃徽州傳統風味小吃。形狀小巧飽滿,呈黃色,似蟹殼,故稱“蟹殼黃”。
誰是把小燒餅叫做蟹殼黃的始作俑者,還真說不清。作為壹道小吃,它在上海也是大行其道的。“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無論是白領,還是平頭百姓,都鐘情此物。
海派的作法有甜有鹹:甜的主要以白糖豬油做餡,也有放玫瑰、棗泥、豆沙什麽的;鹹的以豬肉丁為主,考究的則要加進蟹粉、蝦仁壹類了。當然,蘿蔔絲拌蔥段,壹青二白的餡也很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