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弟苦苦相勸,奈其細妹不聽又不從。眼看王梅英年到雙九花季;是婚配的最佳良辰,切切延誤不得。壹日,鄰居的楊大嬸入門借糧種;王承弟和她拉起家常。楊大嬸問起他兄妹的婚姻大事,王承弟不覺淚流滿面。男兒有淚不輕彈,楊大嬸觸景生情;楊大嬸說:“乃侄!急事失智會誤及壹生,待大嬸回家壹趟,或許月老垂憐,能得婚姻相配。”王承弟:“全憑大嬸作主!”
楊大嬸的娘家是界界外的某漁村。回到娘家,楊大嬸手提山貨、第壹站就是先要去拜見族長楊長青。
楊大嬸:“長青大伯在家嗎?”
楊長青:“來了!”
開門壹看;
楊長青:“侄女啊!屆亻衛儂(自己人)走陌生禮,後圈(次)莫貪(音意:不要)帶了。”
楊大嬸:“屆亻衛物(自家東西),意思、小意思。”
楊長青:“請坐!”
楊大嬸:“妳先坐!”
楊長青坐下喊:“瓦(我)孫芳堅、芳蘭,來拜見汝阿嬸。”
兩人上:“來了!”
楊芳堅:“拜過大嬸!”
楊芳蘭:“拜過大嬸!”
楊大嬸:“有乖!噅、、、口廣(說)錯,乃侄、侄女都逐大個了;真是女大十八變、有身少(漂亮)。”
楊長青:“唉!就是無聽話。”
芳堅、芳蘭:“阿公,汝們口廣話,瓦們去做工夫。”
兩人下去。
楊長青:“山裏生活遂如何?”
楊大嬸:“只差錢亻衛少!有米、有菜、有野味,有力遂亻衛起(蓋)大厝。”
楊長青:“大好,真是大好!”
楊大嬸:“大伯啊!人說……“
楊長青:“瓦哉,男大當婚,女長需嫁!大房族的儂給寵壞了,挑肥揀瘦、子孫只哉找有厝、有米吃的主侍。”
楊大嬸:“這沒錯!番薯、薯幹吃少可以,吃多、吃常了……”
楊長青:“還是山裏好!”
楊大嬸:“著(對)!瓦老公厝邊的侄女王梅英,生妝身少,聰明帶伶俐、身體壯,妳看啊?”
楊長青:“好!大好事。楊大嬸:不過啊……”
楊長青:“不過什麽?”
楊大嬸:“人家提出要相換!”
楊長青:“這更好,古語乃講:田水無隔丘,兩重親、子孫旺!”
楊大嬸:“族長得意思?”
楊長青:“屆亻衛儂,有勞乃侄女主意!”
楊大嬸:“好!大伯要做大公,瓦也想吃紅蛋。”
兩人哈哈大笑!
喜貴閃速,擇上吉日,即時完婚;婚後雙方夫妻倒也恩恩愛愛。
有道是:姑換嫂,各取所需。王梅英漸漸也適應了海邊的魚腥生活,番薯、薯幹吃得也是滋滋有味。
楊芳蘭也是適應了山裏的生活,天天有米吃、不時的還有山珍野味;真正是樂不思蜀!
不覺得時臨冬至,王梅英返鄉掃墓拜公媽,隨帶了漁村的幹魚、蝦仁等海貨。
楊芳蘭眼見家鄉的海貨,趕緊迎接小姑入門;姑嫂倆有說有笑,勝過家人。
冬至掃墓已畢,王梅英說:“瓦著趕緊回家,以免公婆掛念。”
楊芳蘭:“是、是!”
只是難得走外家(娘家)壹圈(次),軟米果吃飽了再走。
王梅英:冬米(壹年只產壹次的大米)做軟米果,實實好吃。
王梅英壹連吃了三大碗,剩下二粒,壹口吞咽;卡在喉嚨,背過氣來!
楊芳蘭見此景,慌忙尋找丈夫。王承弟回家壹看,大吃壹驚。
王承弟:細妹啟醒來,細妹啟醒來!
然而,苦心人千呼萬喚、喚不回兄妹深情。
楊芳蘭:全怪瓦,好心辦壞事、這要如何是好?
王承弟:事到如今、怨是無用,只是汝家大房大族;人命關天、豈能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