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於城鎮和村莊經常發生洪水,人們想用火來控制水,所以他們將河中的“火”字旁邊的“通”和“陽”字改為今天的“虎溪河”。《新華字典》中的“何穗”壹詞被註釋為安徽省巢縣何穗鎮的專用詞。潼陽河鎮位於巢湖北岸,巢湖與合肥市之間,距巢湖市25公裏,距合肥市30公裏,淮南鐵路、何裕、廟中公路和濱湖大道穿境而過。
“問彜人溺水之事,自秦漢以來已有幾千年了。”。公元239年,潮州古城在楊桐境內的江邊神秘消失。它給後人留下了“巢州、長蘆州”的傳說,也為這片土地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古城遺址位於巢湖沿岸的楊桐鎮塘嘴。它因地震沈入湖中,被稱為東方的亞特蘭蒂斯。近年來,考古學家在該鎮塘嘴村前的湖灘上發現了壹處湖下古城遺址,初步證實了這壹傳說。
潮州古城淪陷後,幸存的人們選擇了湖口河居住繁衍。楊桐鎮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據史料記載,楊桐鎮建於南宋惜春時期(1174-1189),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湖陽鎮雖然形成較早,但在明清時期發展繁榮,形成了壹定規模。湖陽鎮設立於清朝同治年間,這是湖陽鎮的繁榮時期,常住人口近5000人。船如縷,商如雲,街景繁華。當時是潮郡西鄉的重鎮,也是重要的商貿集散地。
鎮內有四街六巷,即南北主街、東大街、橋東街、南頭街和查家巷、李佳巷、劉佳巷、金家巷、八家巷、羅家巷、徐佳巷等。街道都是青石板鋪成的,老街的房子都是磚木結構,青磚黛瓦,前店後坊。大多數建築都是二樓的亭子。晚清和民國時期,鎮上有各種商店,如北京,廣州,紮和山,各種編織,碾磨,制糖和蒸餾車間,300多家竹木商店,茶館,餐館,旅遊劇院,宗祠典當行和工廠工匠商店,包括“祖藝苑”,“義泰和”和“長春花園”。民國二十九年(1940),張治中先生第壹次回鄉探親,在楊桐鎮樂陶軒酒樓設宴五桌。
最有名的兩道菜是幹絲大菜和醬肉卷。壹大盤幹絲是由乾子、數千片花生、香椿和紅辣椒制成的。醬肉卷是豆腐皮,幾千塊。油炸後,用蘸醋的小碟子食用,食後回味無窮。楊桐鎮的傳統食物是炸獅子頭,這與通常吃的獅子頭不同。它是將面團壓成餅,用刀切成片,用手揉成花卷,花卷蒸熟後放涼,用溫油油炸,然後用文火油炸。裏面完全煎好了,味道非常鮮美。
最著名的食物是“壹品戴宇蛋糕”。它以糯米為基料,以核桃仁、青梅肉、蜜餞桂花、金桔、糖和香油為主要原料,采用獨特的“四嵌”法精制而成。
相傳明朝初年,被朱元璋封為“余國公”的開國大臣、巢湖人余同海衣錦還鄉,乘船來到了裕溪口。在等待期間,他遇到了年輕的鹽商周大山,他長得眉清目秀,很有氣勢,兩人相談甚歡。當於同海得知周大山壹直沒有結婚時,他主動將女兒許配給他。余同海回到家鄉回到南京後不久,他的箭傷復發,在他彌留之際,朱元璋前去探望,並詢問余同海是否有未完成的遺願。俞通海說,只有我女兒的終身大事沒有處理好,只有皇帝要操心。
朱元璋當場封於同海的女兒為義女,封金華公主為義子,封周大山為義子,封侯定國和於大山為義女。俞通海死後,朱元璋親自操辦了金華公主和俞大山的婚事。婚後不久,於大山帶著妻子“金花公主”到楊桐巢湖西鄉居住。現在大峪村、小峪村、榆樹村有幾千人,這是另壹個故事。
春節期間,於大山的金花公主帶了壹些產自楊桐鎮的糕點給她的養父朱元璋拜年。朱元璋品嘗了王糕點店生產的核桃糕,對其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他非常高興,命令安徽巡撫將此餅作為貢品,並因其形狀,顏色和高等級而命名為“壹品玉帶餅”。
楊桐鎮現存的老街南北長約200米,東西長約150米。這裏有壹千多間古民居和商店,風格仍然是古色古香的。在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中,有四座更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護價值。第壹位,正室陳師北。在楊桐老街東閘口的墻上,有壹張縣政府的公告,即“唐錚陳石”,上面刻有禁止賭博、吸煙、屠宰牛、唱淫穢呂劇等內容的公告,以維護社會秩序。第二位,李鴻章當鋪老板。清朝光緒年間,住在正廳的李鴻章位高權重。他在許多城市和重要的集鎮開了當鋪,他的侄子李大海掌管楊桐鎮東街的當鋪。
典當行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50平方米。它由磚木結構組成,有兩個隔間,前大廳和後交易大廳。它有兩層樓,高大寬敞,其木雕、磚雕和石雕都非常精美。天井的排水系統科學獨特,雨水幹燥。該建築保存完好,省考古學家來到楊桐鎮進行考察和鑒定,稱它是安徽省保存完好的古建築之壹,具有典型的廬州風格。第三,碉堡群。
在抗日戰爭時期,楊桐鎮被日本軍隊占領,他們在鎮的北部建造了壹個碉堡群。如今,老火車站內還保存著兩座完好的碉堡,這是日本侵華的罪證,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第四,中國第壹個農民文化實驗中心。楊桐鎮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依山傍水,農耕文化發達。歷史上,民歌、秧歌、漁歌代代相傳,享譽世界,影響深遠。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事業建設。
1950年春,根據中央文化部的指示,皖北行署建立了全國第壹個農民文化館——皖北黃璐師範學校農民實驗文化館。文化中心位於楊桐老街,磚木結構,面積800多平方米。從65438到0964,在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金鹿的帶領下,中央農村文化工作隊來到楊炯開展農村文化工作。
與此同時,著名音樂家李煥之在巢湖與農民壹起生活和工作。他吸收楊桐地區民歌、秧歌、漁歌的音樂元素,精心創作了民歌《好巢湖》,在省內外廣為傳唱,轟動了大江南北。經久不衰。巢湖與無錫的太湖美景和山西的好風景壹樣好。
楊桐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明朝開國大臣余通海、余和余三兄弟在通河口培養海軍軍官,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巢湖“三將軍”之壹的李克農就出生在這裏,為這座千年古鎮增添了幾分雅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為古鎮題詞“江淮古鎮楊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