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舉行。節期壹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俗的傳統節日。
滿族人的節日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薩其馬、白肉血腸、豆面卷子(驢打滾)、蘇子葉餑餑、大黃米幹飯、火鍋等;喜飲喝的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黃米釀造的“米酒”;客人來家拜年,喝的飲料是用炒糊的大黃米、高粱米沖的“糊米茶”。臘月二十三:滿族人過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粘豆包逐漸被漢族接受,豆面卷子就是大家所俗稱的“驢打滾”。
除夕:滿族人除夕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馬,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八旗所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互贈繡有“歲歲平安”的荷包。薩其馬是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而成,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
除夕下午要擺供、祭祖。不常打開的祖宗龕,年三十中午打開。把擦得錚亮的錫供器擺上五件,主食擺上兩摞饅頭,壹摞五個,豬頭擺在正中間,豬鼻孔插上大蔥,還有幹飯五碗。供菜更有特點:第壹碗是煮熟的“豬肉方子”;第二碗是過油鯉魚;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蔥;第五碗是豆腐方塊。供方子肉為四時吉慶;供魚為吉慶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後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壹把,標誌著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這些擺上桌案的祭品,祭祀之後由家人分吃。
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壹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
新年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然後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內豎燈籠竿,高挑紅燈。
正月初壹:新年伊始,滿族人家家皆早起,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然後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賀新春。不過,過去滿族婦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門拜年。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壹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制成的玩具)。
正月十五,元霄節,又稱燈節。滿族除接彩燈外,還制作“冰燈”,張燈三日。早年有舊俗,在沈陽市四平街(今中街)舉行燈市,商家預制各式彩燈、懸於門際,有人物、瓜果、禽獸、魚蟹燈,奇技淫巧,角勝爭奇,還雜陳龍燈、獅子、高蹺、旱船、秧歌、燈官等劇,士女遊觀,填溢街巷。
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壹至初五,人們都相聚壹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