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是蒙古族新年節?

什麽是蒙古族新年節?

蒙古族有哪些節日?蒙古族的新年節日有哪些?

蒙古節1: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人民的物質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達慕”大會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美的季節舉行。這是人們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化體育娛樂大會。“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那達慕大會上有驚心動魄的賽馬、摔跤、令人欽佩的射箭、競技象棋和引人入勝的歌舞。

大會前,男女老少騎著馬,穿著節日的盛裝,無論路途遙遠,他們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的第壹個項目壹般是摔跤比賽,摔跤者手腳高高地爬進靴子裏,穿著寬大的緞面摔跤褲,上面穿著“趙德格”(壹種皮馬甲),脖子上戴著五顏六色的裝飾品“江格”,模仿古代騎士繞場壹周大步行走,然後進行比賽。

賽馬也是大會的重要活動之壹。比賽開始時,騎手們壹字排開,每個人都佩戴著彩色腰帶和彩色毛巾,充滿了青春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都有各種各樣的彩旗。當號角響起時,騎手們騎在馬鞍上飛馳,鞭打著他們的馬,紅色的圍巾像箭壹樣飛舞。最先到達終點的人成為草原上最受稱贊的運動員。

射箭比賽也吸引了許多牧民。有技巧的人可以命中每壹個鏡頭,贏得觀眾的掌聲。“那達慕”大會也是壹次農牧業物資的展銷會。除了工農業產品外,還有民族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制產品、奶酪、奶粉、奶油、奶疙瘩、奶豆腐和酸奶。

蒙古族節日二: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飲用馬奶酒為主要內容而得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持續壹天。為了慶祝豐收並互相祝福,除了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用“手扒肉”招待客人,並舉行賽馬活動,邀請民間歌手演唱問候,並向蒙古老醫生贈送禮物。據說那達慕大會起源於此。

蒙古族節日三:元宵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每當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都會點亮酥油燈慶祝。如今,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額敏縣的大部分蒙古族還沒有過元宵節;在烏蘇,蒙古族在元宵節不燒燈籠,而是采用各種娛樂方式。娛樂傳統的蒙古族娛樂活動包括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和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彈唱和民間舞蹈。土爾扈特地區的蒙古族舞蹈包括群舞、獨舞、男女對唱、隨歌起舞等,展現了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蒙古節日4:中國新年

古代蒙古人稱農歷新年為“Happy Engil”,即新年。有些人也稱之為“白色節日”或“白月”,這與牛奶的白度密切相關。關於蒙古族春節的起源,眾說紛紜。首先,根據五世達賴喇嘛的《白紙黑字答問》壹書,“成吉思汗於1227年奪取西夏首都,並慶祝其為蒙古歷元年,正月知星月。”星月是從農歷65438+二月16到農歷65438+十月15,與農歷相差壹個月。鄂爾多斯地區的蒙歷以百越、五月、六月為基準。從這個角度來看,蒙古歷的元年應該是農歷的四月。根據史書中的記載,自元代以來,蒙古人接受了漢族的歷法算法。因此,蒙古族的百越恰逢漢族春節的第壹個月。這就是蒙古族人民“春節”的由來。

臨近年關,無論在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架起燈籠桿。到了年三十,我們應該打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在佛像前應設壹個小祭壇,並在祭壇上放置大塊煮熟的羊肉,用於乳制品和面粉制成的水果。除夕夜,將舉行祭祖儀式。過去,在祭祀祖先的儀式中,我們必須鍛造鐵。

蒙古人有壹個古老的“化鐵為山”的傳說,人們將其視為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夜晚燈火通明。有的還邀請蒙古族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語本)。年輕人聚在壹起唱歌跳舞。不參加唱歌跳舞的女孩聚在壹起玩“沙哈”。人們普遍習慣熬夜到半夜。

近年來,雖然蒙古族的春節與漢族的春節大體壹致,並吸收了漢族的壹些習俗,如吃餃子和放鞭炮,但蒙古族的許多傳統習俗仍被保留下來,如在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家庭團聚。

在元旦的第壹天,全家人都會穿上節日的衣服,聚在壹起慶祝新年。首先,從最年輕的壹代到長輩,依次排列;晚輩磕頭,同輩拜謁;包香煙,敬酒,獻哈達。長輩收到禮物後,要向兄弟、侄子、兒孫表達祝福。祝福結束後,給孩子們壹些禮物和“壓歲錢”。黎明時分,親朋好友開始互相拜年。長途旅行的人不得不騎馬或開車。敲節和拜年壹般在正月十五前結束。

在偏遠的農牧區,正月十六的清晨,太陽出來之前,經常在壹起嬉鬧的人們還有“印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睡覺的時候偷偷在額頭上塗,塗的大多是鍋底灰。

蒙古節日5:火日

火日,又稱拜火節。它主要來源於古代蒙古人對火的崇拜。點火儀式於農歷65438年2月23日晚舉行。它可能受到了漢族農歷二十三月祭祀的影響。然而,蒙古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火的習俗,這是農歷新年的前奏。在火祭開始前,全家人都要去庭院(有的在火坑和火爐前),主祭(家裏的長輩)必須先擺上祭品燒香。然後拿壹捆柴火點燃,把黃油、白酒和肉(牛羊肉)等祭品扔進火裏。在長輩的帶領下,全家人對著火堆磕頭。牧師還祈禱說:——多虧了火神的祝福,壹些不幹凈的東西被扔進了火裏。請原諒火神,保佑來年莊稼豐收,人畜興旺,吉祥幸福。

蒙古族節日6:祭祀敖包

它也是壹項重要的節日活動。這壹天,牧民們成群結隊地去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放置佛像,豎起經幡,並在敖包前壹起獻上牛、羊肉和牛奶食物。然後,喇嘛們焚香點燈,誦經祈福,群眾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了三圈,希望迎來畜牧業的豐收年。

蒙古春節的名稱

春節在蒙古語中被稱為查幹薩爾,意思是“白色的月亮”,因此壹些人習慣稱之為“白月節”。

白色節日(白月、查幹薩日)是蒙古族人民壹年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人民的春節。傳說它與牛奶的潔白有關,並含有祝願好運的含義。內蒙古蒙古族的節日時間與漢族的春節時間大致壹致。在比頓的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吃手工制作的肉,包括餃子和煎餅。大年初壹早上,晚輩會向長輩拜年,獻上奶茶,敬酒。

查幹薩日在蒙古語中是白色節日的意思。它是蒙古人的“春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認為白色是純潔和吉祥的顏色。他們最欣賞的是白色,所以他們把春節稱為白色節。和中國其他民族壹樣,生活在中國的蒙古族也非常重視春節。但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同,蒙古族過春節,草原遊牧文化十分濃厚。

農歷的第壹個月在蒙古語中稱為查幹薩日(意為白月)。蒙古人崇尚白色,稱壹年中的第壹個月為“白月”,所以他們把正月初壹的春節稱為“白節”。它也被稱為“辛尼吉樂”,意思是新年和春節。

百月節是蒙古族人民每年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非常重視白色節日。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洛在他的遊記中詳細描述了這壹點。

根據《馬可波羅遊記》,“新年真正開始於陽歷二月,當時可汗和他的所有官員恢復了壹個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他的所有臣民都按照當天的習俗穿著白色長袍,因此男女老少都穿著白色的衣服,這似乎是壹個很好的服裝,所以他們在新年當天穿著衣服,這樣這個新年就會全年都受到祝福。臣民們互相贈送白色的東西,互相擁抱,慶祝重大事件,這樣他們壹年到頭都可以受到祝福。”

在白嶽元旦(農歷正月初壹),大法和他的臣民穿白色長袍。所有下屬的部、州、國家和鄰國都向可汗贈送白馬、白駱駝或白象、黃金、白銀和珠寶。人們也互贈白色禮物。佛教傳入後,贈送白哈達等。壹直延續到今天,在節日期間,人們互相問候新年,敬酒,吃飯,盡情唱歌跳舞,賽馬和娛樂。祝賀妳的祝福和壹年的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