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華文化——中華美食之粽子

中華文化——中華美食之粽子

粽子

中國節日食品。又名角黍。為端午節所食。粽子在晉代已經出現。晉周處《風土記》已有五月五日用菇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的記載。出現的原因說法不壹,以祭屈原說影響較大。據記載,中國古代粽子的名品很多。如南北朝時有益智粽,唐代長安有庾家粽子、九子粽,宋代的汴京、臨安有巧粽、栗粽、果粽,明代的蘇州等地有果餡粽,清代的揚州有火腿粽,廣州有灰粽、肉粽、筒粽,臺灣有肉粽等。如今,粽子的著名品種則有浙江省嘉興市“五芳齋”的鮮肉粽、八寶粽,廣東省肇慶市的裹蒸粽,北京市的小棗粽等。

現代粽子的制法:糯米用水浸泡兩天,用蘆葉數片折成漏鬥狀,把米裝入,再折成三角錐形,外面用線捆紮起來放入鍋內蓋嚴,大火煮熟即成。粽子的包裝材料,還可以用箬竹葉、竹筒、荷葉、玉米皮、棕葉等。餡料也可用黍米或再加入棗、栗、赤豆,以及鮮肉、火腿、叉燒、鹹蛋、豆沙等。其形狀也可以包成枕頭形、秤錘形、菱角形等。粽子壹般煮熟後趁熱食用,也可待其冷卻後食用或切片油煎後食用。粽子在古代就流傳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

聞壹多的考證,早在屈原投汨羅江之前,吳越壹帶就已有過端午節的傳統了。

賽龍舟,吃粽子,最初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為了取悅水神———也就是蛟龍。

又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記載,婦女過端午節,還要在手上纏五彩絲,頭上插用彩紙剪成的符並煮蘭水洗澡,每家家門前都要掛艾,將它做成虎形或人形,並飲菖蒲酒,所有這壹切,都是為了避刀兵、避邪和避瘟氣。

看過《邊城》的人,不會忘記沈從文筆下湘西的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還要穿新衣,用雄黃酒在額上畫“王”字,比較特別的是在碼頭看年輕小夥子鳧水捉“綠頭長頸大雄鴨”,這個習俗,其他地方似乎沒有。翠翠第壹次見到儺送,就是在壹個端午節的夜晚,在看完了賽龍舟之後,獨自壹人在碼頭等她爺爺,唯壹陪伴她的,是壹只不會說話的黃狗。

據《續齊諧記》記載,人們最早是用竹筒貯米投水來祭祀屈原的,漢建武中,屈原白日顯聖,說大家投入水中的祭物都被蛟龍搶去了,以後要用楝葉塞住竹筒口,並用五彩絲線縛住後,再投入水中,因為蛟龍怕楝葉和五彩絲。這自然是小說家言,不能相信的。

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菇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又說每年在夏至和端午這兩個節日都吃這種食品。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後來端午節以粽子祭祀屈原,不過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