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1,《陽關曲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鑒賞: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千古名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千古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鑒賞: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壹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壹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千古名句: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鑒賞:詩人蘇軾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妳會油然產生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壹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壹色的美麗風光。
4,《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壹》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壹杯當屬水仙王。
千古名句: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鑒賞: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5,《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鑒賞: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6,《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千古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鑒賞: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於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千古名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鑒賞: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沈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裏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裏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沈痛。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壹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8,《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鑒賞: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9,《少年遊·潤州作》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千古名句: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鑒賞: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在潤州時(今江蘇鎮江)。為寄托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此詞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壹往情深。10,《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壹千年。
千古名句: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鑒賞:本篇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
11,《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壹日涼。
千古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壹日涼。
鑒賞:《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壹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壹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壹個抑郁不得誌的隱者形象。
12,《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千古名句: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鑒賞:此詞為作者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壹首,描述他在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在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1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千古名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鑒賞:這首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臯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壹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裏築屋名雪堂。對於經受了壹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後余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壹種超人的曠達,壹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作背景。
14,《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千古名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鑒賞: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15,《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千古名句: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鑒賞: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東坡誌林》卷壹雲:“黃州東南三十裏為沙湖,亦日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裏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雲。”這裏所指的歌,就是這首詞。
16,《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千古名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鑒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壹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壹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17,《減字木蘭花·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壹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千古名句: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鑒賞:此詞作於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於紹聖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18,《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麽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千古名句: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鑒賞:此詞當作於紹聖三年(1096年)。據《耆舊續聞》、《野客叢書》記載,此詞乃蘇軾為悼念死於嶺外的歌妓朝雲而作。作者創作這首詞時大約60歲,人生觀已經很成熟了,經歷了那麽多患難,他始終沒有改變,越來越堅持做自己。不過,雖然他的心態已經能很好的應對外界的各種風雨,但命運的無常並不會因為他的堅強就減少對他的打擊——朝雲故去了,他暮年最心愛的女子離開他了,從此他的愛情情懷隨著朝雲的離去也壹去不返。蘇軾雖在政治上屢遭磨難,但是在與朝雲的愛情生活上還是很幸福的。作品在這種背景下被創作出來,集中吐露了這些感情。
19,《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湖山信是東南美,壹望彌千裏。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壹江明月碧琉璃。
千古名句: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壹江明月碧琉璃。
鑒賞: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裏湖山,那壹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
20,《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千古名句: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鑒賞: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壹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壹洗綺羅香澤之態,讀之令人耳目壹新。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後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過片以後,敘述獵後開懷暢飲,並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國守邊的重任。結尾直抒胸臆,抒發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壹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壹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統壹掃而光。這首詞在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別具壹格,自成壹體,對南宋愛國詞有直接影響。作者對此闋也頗感自豪,在《與鮮於子駿書》中,他曾說此詞“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自是壹家”。可見這首詞可能是作者第壹次作豪放詞的嘗試。
21,《西江月·頃在黃州》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壹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
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
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壹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壹聲春曉。
千古名句: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鑒賞:此詞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期間。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蘇軾生活史的轉折點,這飛來橫災徹底地粉碎了蘇軾希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然後功成身退的幻想。從此以後,蘇軾看清了官場的黑暗、世態的炎涼。但蘇軾沒有被痛苦壓倒。他住在黃州臨臯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壹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他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表現出壹種超人的曠達,壹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沈重的政治打擊使他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反映在創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風格都有明顯的變化。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此詞是其中之壹。
22,《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壹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千古名句: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鑒賞:蘇軾至徐州前已轉職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對王安石變法的孤憤,仕途上因頻繁遷調而帶來的孤寂之感,都時時向他襲來。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十月的壹個夜晚,蘇軾宿於燕子樓,壹個旖旎纏綿的夢境,讓他頓悟人生的真諦。“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壹張琴,壹壺酒,壹溪雲。”(《行香子》)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醒來後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
23,《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裏,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壹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壹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千古名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鑒賞:這首詠物詞約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原詞曰:“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24,《少年遊(重陽)》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
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
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千古名句: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
鑒賞:自古至今。晉潘嶽《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唐李頎《古行路難》詩:“魯連所以蹈東海,古往今來稱達人。”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三折:“想古往今來,多少功臣名將,誰不出於貧寒碌碌之中。”《紅樓夢》第四二回:“雖然住了兩三天,日子卻不多,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聽見的,都經驗過了。”郭小川《鄉村大道》詩:“古往今來的旅人喲,誰不受夠了它們的顛簸!”
25,《阮郎歸·初夏》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千古名句: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鑒賞:詞中的少女形象,與壹般閨情詞中疏慵倦怠、孤悶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滿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給人以耳目壹新的感覺。作品中活潑健康的少女形象,與初夏時節富有生氣的景物、環境,構成了壹種和諧、清麗、靈動的情調,令人流連忘返。
26,《西江月·重九》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淒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千古名句: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鑒賞:樓外點點細雨飄灑,映得江上煙雨重重。遙記起當年,在東徐相會戲馬,看今天,我獨自壹人在南浦,分外淒涼。
不要怨恨黃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邊女子。酒興闌珊,無須看那茱萸,古今事不過在俯仰之間而已。
27,《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壹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壹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壹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千古名句:壹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鑒賞:這首詞是作者貶官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作的。快哉亭,在黃州的江邊,張懷民修建。懷民名夢得,又字偓佺,當時也貶官在黃州,與蘇軾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僅欣賞江邊的優美風景,而更加欽佩張的氣度。所以他為張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其弟蘇轍還為此亭寫了《黃州快哉亭記》。蘇轍的這篇散文和蘇軾的這首詞,可以當作互補互註的姐妹篇來讀。
28,《沁園春·孤館燈青》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
雲山摛錦,朝露漙漙。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
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千古名句:當時***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鑒賞:蘇軾與其弟蘇轍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間,其弟在濟南為官,相思甚切,為接近親人,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得準改任密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這首詞便作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蘇軾是懷著矛盾復雜的心情前往密州的。由於與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難以立足。赴密途中,觸景傷情,憑鞍沈思,思緒萬千,不禁感慨唏噓,通過詞作,把胸中塊壘壹古腦兒向子由傾吐。
29,《滿江紅·懷子由作》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
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
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
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
壹尊酒,黃河側。
無限事,從頭說。
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
衣上舊痕余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
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千古名句: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
鑒賞:《蘇軾詞編年校註》中冊第六九六頁《滿江紅·懷子由作》:“元祐六年辛未(壹〇九壹)八月,作於東京赴潁州軍事知州途中。按:細品詞意,此詞為懷念胞弟,追感前約,厭於官場傾軋,企盼退閑之樂而作,與《蘇軾詩集》卷三《感舊詩》所寫情事相吻,當為同時之作。
30,《滿庭芳·歸去來兮》
元豐七年四月壹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裏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雲何。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翦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千古名句: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家在岷峨。
鑒賞: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的蘇軾,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臨汝)安置的命令。鄰裏友人紛紛相送,蘇軾作此詞以示告別。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論曰:“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此評正適合於闡釋這首詞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