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本人大壹新生211 985的,想去歐洲留學,想去德國或者意大利,這兩個國家哪個比較好?

本人大壹新生211 985的,想去歐洲留學,想去德國或者意大利,這兩個國家哪個比較好?

德國:

壹、風土人情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註重規則和紀律,幹什麽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壹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註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場合,到處都收拾得幹幹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裏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壹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幹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準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裏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壹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裏的人,也十分註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幹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幹預。

*待人誠懇 註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幹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妳"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妳"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棱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註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妳"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壹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壹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壹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物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註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二、景點

首都柏林:菩提樹大道(直達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夏活騰堡宮(馬羅克式宮殿),歌劇院宮(普魯士公主的住所),德國歷史博物館,貝加蒙博物館(考古博物館),柏德博物館,近衛騎兵露天市集(巴羅克廣場),凱旋柱碑(紀念普魯士勝利),波茨坦廣場,柏林墻,嚴歷山大廣場,聖母瑪利亞教堂(歌特式建築),勃蘭登堡大門(柏林的標誌),柏林國會大廈;

慕尼黑:聖彼得教堂(歌特式建築),寧芬堡(歷代王侯的夏宮);

科 隆:巧克力博物館,萊茵河畔(歐洲第三大河),科隆大教堂(德國最大的教堂),日耳曼博物館(有珍貴的狄奧尼西嵌磚);

法蘭克福:歌德博物館(作家歌德故居),羅馬廣場(法蘭克福的象征),法蘭克福展覽中心(德國最重要的壹個展覽館);

其 他:波恩文化藝術展覽館,羅滕堡,慕尼黑德意誌博物館,海德堡古城堡,巴伐利亞新天鵝石宮,德累斯頓畫廊等。

三、美食

地方美味

如果妳周遊德國,便可以有機會品嘗到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地方美味。當妳坐在具有傳統特色的古堡式餐館中,要上壹份杜松子醬汁,外加填梨子、油炸馬鈴薯子,再配上菊苣核桃仁色拉,壹杯葡萄,享受這樣壹頓營養豐富、色香味美的晚餐,確是壹件很愜意的事情。每壹位薩克森人在飲食上都知道壹條魚須遊三次,即在水裏、黃油裏、葡萄酒裏遊過後才能被端上餐桌。葡萄酒漬鯉魚是薩克森人喜愛的周日菜肴。巴伐利亞的正宗烤獵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鱒魚片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佳肴。

香腸面包

如果妳想在德國吃香腸,那算找對了地方。估計德國香腸有1500多種,其中僅水煮小香就有780多種,最受歡迎的要算是潤口的肉腸,原腸類包括耐貯臘腸和調味濃厚的瘦肉香腸。此外,水煮腸中還包括60種不同的肝和風味特色腸,如著名的普法爾茨灌腸。吃香腸必有面包與之相配,在面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 在德國,面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加和在壹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芳香撲鼻的小面包、角形小面包、"8"字形烘餅和長面包就有1200多種,此外,還有300多種其他不同種類的面包。

面包是德國人壹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

 據統計,1994年德國人每人平均吃面包81.5公斤,居歐洲聯盟成員國之首。德國的有些面包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如漢堡的黑色的、荷爾斯泰因的黑麥面包、巴伐利亞的浸油撒鹽粒烘餅等。在德國,面包認為是營養豐富、最利於健康的天然型食品,但德國人從不單獨食用面包,而是要抹上壹層厚厚的奶油,配上幹酪和果醬,加上香腸或火腿壹起食用。德國人喜食奶酪,其品種多達600多種,奶酪是德國人早餐桌上必備之品。魚、糖果、糕點等也是德國人喜好的食品。無論是罐頭魚、凍魚、鮮魚、熏魚,還是魚色拉、蝦、鮮貝等都很受德國人的歡迎,德國人年人均食魚達15公斤。糖果、巧克力、糕點等的銷售量也十分可觀。

酒的國度

德國的啤酒、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德國是世界飲酒大國,酒類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銷量居世界首位。啤酒、葡萄酒是德國家家必備的飲料,朋友相聚必有酒來助興。德國的氣候條件很適合葡萄的生長,全國有13個葡萄種植區、60個大型種植場、2600個小型種植地,主要集中在德國西南部和北部的阿爾河、萊茵河七峰嶺及摩澤河兩岸。這裏山清水秀、氣候怡人。最大的葡萄種植區諾依施塔特擁有2000頃葡萄園,在這裏綠油油的葡萄架壹眼望不到頭,整個空氣中都彌漫著誘人的葡萄清香。壹串串芳香撲鼻的葡萄,紅艷艷地閃著晶瑩的亮光,令人垂涎,摘壹顆放在嘴裏蜜汁浸齒,香溢舌間。上等的葡萄釀造出優質的名酒。

意大利:

壹、風土人情

意大利主要是意大利人,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

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路德(SALUTE)!(祝妳健康)”。另外,當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為是不禮貌和討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據說是因為歐洲曾有過因重感流行而置死人命的先例,感冒在意大利人眼中也如洪水猛獸般恐怖,因為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路德(SALUTE)!(祝妳健康)”。

意大利人熱情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在正式場合,穿著十分講究。見面禮是握手或招手示意;對長者、有地位和不太熟悉的人,要稱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和榮譽職稱;在就餐、乘車、乘電梯等情況下,都會讓女士先行。和意大利人談話要註意分寸,壹般談論工作、新聞、足球;不要談論政治和美國橄欖球。意大利人忌諱交叉握手,忌諱數字“17”。

在意大利人心目中,自由是最重要的,意大利人的守時和集體觀念相對就差壹點,宴會遲到20分鐘左右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意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燴水果、喝酸牛奶的習慣。酒特別是葡萄酒是意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不論男女幾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時,也要摻上壹些酒。

意大利人忌諱菊花。

意大利的婚喪嫁娶習俗,與歐洲其他國家相似,儀式多與宗教儀式相關。意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經過訂婚(交換訂婚戒指)、結婚(分為民政和教堂婚禮)兩道儀式,3月、4月是意大利青年選擇結婚高峰期。意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許離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決後,意大利人的離婚率壹直居高不下。

意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內。

意大利人完全以家庭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還有壹個“最酷奶奶”的評選(最近的優勝者因赤腳跳快速旋轉的塔蘭臺拉舞而擊敗了其他競爭者,在比賽中勝出)。

二、意大利著名景點

科洛塞競技場(Piazza del Colosseo)

科洛塞競技場(又譯羅馬鬥獸場)是羅馬時代最偉大的建築之壹,也是保存最好的壹座圓形競技場。位於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鬥獸場是世界八大名勝之壹,也是羅馬帝國的象征。 天使的聖瑪麗亞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天使的聖瑪麗亞教堂是1563年米開朗基羅利用迪奧克來齊亞諾浴場溫水大廳廢墟改建的,而到了十八世紀再由凡維特爾(Luigi Vanvitelli)改變為現在的模樣。入口仿萬神殿,天井高91公尺,是當時建築上的極限。

米蘭大教堂(Duomo del Milano)

雄踞在意大利米蘭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亦稱聖母降生教堂,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後完工,歷時五個世紀。不僅是米蘭的象征,也是米蘭的中心。拿破侖曾於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威尼斯(Venezia)

有世上獨壹無二的溫柔,又不乏歷史上地中海最強的高雅風景,東西方的橋梁。這座建於公元5世紀的世界著名城市位於意大利東北部,離大陸約4公裏,坐落在威尼斯湖約118個大大小小的島嶼上。150多條運河和400座橋梁縱橫交錯,把這118個島嶼聯成壹個城市整體。威尼斯無可比擬的獨特外貌和豐富的藝術寶藏,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旅遊城市。威尼斯的美離不開碧綠碧綠的水和搖搖晃晃的小船,更離不開富麗堂皇的古典建築物。站在聖馬可廣場向四周眺望,縱橫的街道在這裏化身成蜿蜒的運河;在普通城市街上通行無阻的車輛,在這裏變成了小船。這裏的每壹條小水道、小街、小教堂和小廣場都是風景,也記錄著水城燦爛的文化和歷史。

聖馬可廣場,(Piazza del san.marco)被譽為最浪漫的廣場,鴿子是這裏最大的特色

嘆息橋,嘆息橋連接的兩座建築物分別是法院和監獄;壹般來講,進入監獄的人都不會活著出去的,而嘆息橋就成為了他們最後唯壹可以看見陽光的地方,因此,囚犯們經過這裏的時候都會不自禁地發出壹聲嘆息,久而久之,這些嘆息就嘆成了“嘆息橋”了……

總督宮,威尼斯***和國時期的最高權力機關;粉紅色的大理石外墻,連續的尖型拱門和四辨花型圓窗,屬於典型的哥特式風格。

聖馬可大教堂,強烈的拜占庭風格,相傳是用來供奉福音作者聖馬可的教堂;聖馬可是威尼斯的守護神,標誌物是獅子,因此,獅子也是威尼斯的標誌物。

聖馬可大教堂兩旁的新舊行政官邸,壹樓現在大多用做咖啡館;最著名的是弗洛裏安咖啡館,據說海明威、拜倫經常在這裏流連;當然,這裏的咖啡也是全意大利最昂貴的~~

貢多拉,相傳以前的船夫都是又年輕又帥氣的小夥子,邊劃船還邊唱著情歌;現在當然不是了~~ 另外,貢多拉是威尼斯最貴的交通工具,除非妳的錢多的可以拿來燒,否則,象征式地坐坐就可以了……

羅馬(Roma)

這是屬於上帝和天使們的永恒之城,它建在由臺泊河之間的七座山岡,幾經毀滅又幾度復興,歷史遺跡處處可見:君士坦丁門古競技場,四河噴泉、西班牙階梯……還有坐落市區天主教宗教地:梵蒂岡,又為之增添了壹道風景線。

威尼斯廣場

萬神殿,由哈德良主持建造,這位極有才情且壹生鐘情於希臘古文明的羅馬皇帝,將其所有的信仰都傾註在這座神殿上;同時萬神殿也是羅馬保存最好的古典建築,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長眠於此……

佛羅倫薩(Firenze)

背負著文藝復興的碩果,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藝術天堂,壹個吸引大量國際遊客的旅遊城市。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佛羅倫薩給現代人留下了數不勝數的重要歷史建築和歷史珍品。米開朗基羅廣場、維其奧古橋和附近的比薩斜塔等均是最重要的瀏覽景點。

1、學院美術館(Galleria dell\'Accademia) :藏有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四座未完成的“奴隸像”、第二座“聖母哀子像”和其它佛羅倫斯藝術家的作品。對街有家不錯的書店和海報點,可順道壹訪。

2、百花大教堂(The Duomo) :百花大教堂是佛羅倫斯的地標,外觀以粉紅色、綠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現著女性優雅高貴的氣質,故又稱為“花的聖母寺”(Santa Maria del Fiore)。百花大教堂是1296年由Arnorfo di Cambio負責建造的,中央巨大圓頂是由名建築家布魯內勒斯基 (Brunelleschi)所建造的第壹座文藝復興式圓頂,***花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完成,是文藝復興圓頂建築的楷模。米開朗基羅在計畫設計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時曾說過:“我可以蓋個比翡冷翠教堂圓頂更大的圓頂,但絕無法及上它的美。” 若想登上大教堂的屋頂,可從期右側內的禮拜堂左邊走廊進入,登上463級的階梯。教堂正面經兩次改建,教堂後博物館裏收藏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品。

3、喬托鐘塔(Campanile di Giotto) :百花大教堂旁邊的82公尺高塔,由建築家喬托於1334年開始建造,外觀是壹個四角形的柱狀塔樓,把粉紅、濃綠和奶油三種顏色,以幾何學的配色方式調合,和旁邊的百花教堂十分和諧,底部還有精致的浮雕,內部有樓梯可達頂部,***有290階。

4、聖喬凡尼禮拜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面對百花大教堂的八角形教堂,建於5世紀~8世紀間,是托斯坎尼地區羅馬式建築的代表。禮拜堂最具觀光價值的就是三面青銅門浮雕:入口處南側的青銅門是由安德烈.比薩諾於1330年制作的,28張圖樣是關於約翰傳教的故事;東側禮拜門是由吉爾伯提(Ghiberti)自1425年起花27年時間所制作,十張圖樣描述亞當和夏娃及舊約聖經的題材,被米開朗基羅譽為“通往天堂之門”;北側青銅門也是吉爾伯提的作品,由28張圖樣組成,主題是表現基督的生涯及其12門徒的事跡。

5、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 :廣場位於亞諾河對岸,是眺望佛羅倫斯的最佳據點,廣場中央有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的復制品,而位於它後面的就是美得令人怦然心動的浪漫主義教堂San Miniato。

6、維琪奧王宮(Palazzo Vecchio) :這座防禦完整的宮殿內部曾是麥迪奇(Medici)家族的住所,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從1873年來壹直守候在門口左側,不過現在所見是仿作。二樓大廳堂是***和國政府的大會議場,兩側的壁上有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勝利”。王宮前是佛羅倫斯最熱鬧的西紐利亞廣場(Plazza della Signoria),“祖國之父”柯西摩.麥迪奇的騎馬雕像睥睨全場。鄰近王宮的集會所(Loggia dei Lanzi)有許多古代及文藝復興式樣的大理石人物雕像。

7、維琪奧橋(Ponte Vecchio) :建於1345年,為翡冷翠最古老的橋梁。Vecchio這個字是古老的意思。維琪奧橋上有二層樓的建築,以前是烏菲茲宮通往隔岸碧提王宮的走廊。橋上兩邊都是特產品的專賣店,商店的背後伸展到河上,特產店以販賣寶石和貴重金屬為主。

比薩(Pisa)

為了紀念比薩城的守護神聖母瑪麗亞, 1063年比薩人開始在城區東北角的廣場上建築具有所謂羅馬-比薩風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薩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諾(Bonanno Pisano)主持設計,另外還有壹個圓形的洗禮堂和壹個鐘塔,構成壹組建築群,這也是意大利仿羅馬建築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這組建築群中,洗禮堂位於主教堂前面,與教堂在同壹中軸線上,鐘塔在教堂的東南角,這兩個圓形建築在空間上的大小、矮高、遠近搭配得當,顯得與主教堂非常和諧。

西西裏島(Sicilia)

“如果不去西西裏,就像沒有到過意大利:因為在西西裏妳才能找到意大利的美麗之源”這是格斯在1787年4月13日到達巴勒莫時寫下的句子,這是他為尋找西方文化的根源第壹次來到意大利。的確如此,這個地中海上最大的島嶼,也是意大利面積最大的省份,的確是壹塊巧妙的土地,這裏迷人的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景非常的和諧地融合為壹體,自然有從古至今曾經居住在這裏的人們為證:這裏曾經居住過希臘人、古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諾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他們的文化已然印證在這裏了。

維羅納(Verona)

因壹位名人的壹部名著而提高了壹座城市的知名度,這並不罕見,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卻不同,它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維羅納的知名度,而且還奇跡般改變了這座城市在人們心目中的定位。這座列入了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古城在我看來,它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並非因為擁有世界上現存第三大的圓形競技場,既不是阿迪戈河畔的老橋、中世紀城堡和城墻,也不是12世紀羅馬風格建築的傑作——聖澤諾大教堂,而是壹段虛構的愛情故事。我想在故事發生十幾個世紀以後的今天,帶著妳的戀人來到羅密歐和朱麗葉曾經生活過、愛過的維羅納壹起朝聖愛情,必定是壹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三、美食

意大利面,又稱之為意粉,是西餐品種中國人最容易接受的。作為意大利面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其制成的意意大利面大利面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所以,正宗的原料是意大利面具有上好口感的重要條件。除此之外,拌意大利面的醬也是比較重要的。壹般情況下,意大利面醬分為紅醬(Tomato Sauce)、青醬(Pesto Sauce),白醬(Cream Sauce)和黑醬(Squid-Ink Sauce)。紅醬是主要以蕃茄為主制成的醬汁,目前是見得最多的;青醬以羅勒、松子粒、橄欖油等制成的醬汁,其口味較為特殊與濃郁;白醬以無鹽奶油為主制成的醬汁,主要用於焗面、千層面及海鮮類的意大利面;黑醬是以墨魚汁所制成的醬汁,其主要佐於墨魚等海鮮意大利面。 而意大利面用的面粉和我們中國做面用的面粉不同,它用的是壹種“硬杜林小麥”,所以久煮不糊,這就是最大的區別。然後它的形狀也不同,除了普通的直身粉外還有螺絲型的、彎管型的、蝴蝶型的、貝殼型的林林總總數百種。

去德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