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菜文化 是中國的壹部分,臺灣也有非常多的美食。臺灣混沌大家聽過嗎?臺灣混搭的做法是不是跟中國壹樣呢?下面我從飲食文化為大家介紹臺灣混沌的做法,在家試壹試臺灣的混沌吧。
餛飩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之壹,用薄面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源於中國北方。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沈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
臺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臺灣,因此在臺灣餛飩、雲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臺灣餛飩有三大著名地區:臺北市溫州大餛飩、東部花蓮玉裏餛飩(蔣經國常光顧),及南部屏東裏港餛飩;內餡飽滿,清香可口,現已有真空包裝,行銷各地市場或是宅配送到家;煮湯、油炸、糖醋皆宜。裏港餛飩據說由趙文富在裏港最先販售,口碑載道。民國30年,趙文富由從同鄉人學到餛飩做法。
餡料:選購新鮮蔬菜,可以是芹菜,白菜等等。芹菜要莖,白菜要幫。大蔥壹根,要夠大。鮮肉,牛羊豬都行。不過,具體是豬肉的要肥瘦3:7.菜肉比也是3:7.只有這樣的才會好吃。肉要細碎,菜也要細碎,攪拌要向壹個方向,直到看見所有的肥肉變化成絲狀即可。至於配料,多半自選,雞精,香油,蠔油,五香粉,鹽等適量。註意不要加水。
包法:各地包法不同,選購市場賣的餛飩皮即可。壹般是1斤皮半斤餡。當然,如果素質過硬可以適量增加餡量。不過,6~7兩也夠了。最方便的包法是,居中放餡,卷兩卷,然後兩翼向中間折壹下,倒置擺放整齊。壹般是上冰箱速凍層,留著早上吃。壹般壹斤半的餛飩正好擺滿壹層,大約40個。底下壹定要墊上塑料薄片,以防止粘底。
湯料:壹般早餐用簡便的最好。食量大的可以下15個,壹般人下8~10個足夠。滾水下,大約3~5分鐘撈出。現下湯料,現添湯。壹大碗用紫菜幾小片,蝦皮10個左右。正宗是用白胡椒粉微量,鹽少量調味。可以加壹滴香油,壹滴蠔油,也可以不加。喜歡菜的可以少加點綠菜葉,千萬不要多。沒有大骨湯,濃雞湯用雞精代替,不過早餐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