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帶是秦嶺-大別金銀多金屬礦帶的東延部分。該帶的次級構造單元、構造類型和巖漿系列與成礦具有明顯的時空對應關系,該區礦床的空間分布在平面上分別具有帶狀分布和集群集中的規律。大別山隆起區的主要礦床集中在北部的桐柏-霍山和南部的隨州-張八嶺,以造山帶中央隆起帶為中心呈兩側對稱分布的規律,主要礦帶分布在相對凹陷區或兩側的隆起-凹陷過渡帶。
桐柏-霍山金銀鉛鋅成礦亞帶對應於大別造山帶北部的北淮陽構造帶,主要由中元古代-早古生代變質基底和中生代火山-沈積巖系組成。該帶應處於前印支期俯沖階段的弧後盆地環境,並在印支期碰撞過程中發生褶皺、變形和擡升。其北緣疊加燕山期陸內盆地,並有大規模的火山-侵入活動,形成壹套高鉀鈣堿性和橄欖安山巖兩個巖系,其總體特征可與下揚子地區相媲美。金、銀和多金屬礦產是該地區的主要礦產,其次是鉬、稀土、稀土和放射性金屬。主要礦化類型有:構造蝕變巖型金礦、陸相火山巖型低溫熱液金、銀、多金屬礦、層控矽卡巖型鉛鋅礦以及與花崗巖、堿性花崗巖有關的鉬、稀土、稀有金屬及多金屬礦(化)。典型礦床有:坡山銀礦、銀洞坡金礦、老灣金礦、皇城山銀礦、白石坡銀多金屬礦、水銀洞沖鉛鋅礦、銀水寺鉛鋅礦和東溪金礦。其中,產於龜山組變質巖中的老灣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是該區唯壹的大型金礦床,也是大別地區已知最年輕的成礦年齡礦床,成礦年齡為90 Ma。
隨州-張八嶺金礦成礦亞帶是大別造山帶的前陸褶皺沖斷帶。該區出露的地層代表了揚子板塊北緣晚元古代被動大陸邊緣時期的基底和沈積蓋層,在大陸碰撞過程中被卷入前陸沖斷帶。該帶礦化類型主要為構造蝕變巖型和低溫熱液金礦化。典型礦床有:黑龍潭金礦、花橋金礦、小廟山金礦、龍王尖金礦。造山帶前陸沖斷帶金屬礦床的成礦時代主要為130 ~ 145 Ma,時間跨度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反映了兩次巖漿活動疊加成礦的存在。
(2)江南隆起鎢、錫、金、銀、鉛、鋅、鉬、銻成礦帶
該帶北鄰長江中下遊成礦帶,南接浙贛成礦帶,西入湖南省。它是江南地塊的壹條重要成礦帶,研究區內可劃分為三個次級成礦帶。
1.石臺-太平銀、鉛、鋅多金屬成礦帶。
這個亞帶對應的是安徽省俗稱的江南過渡帶。北以高灘-紂王斷裂為界,與長江中下遊成礦帶相連。東至浙西地塊,西與江西九嶺以北的秀水過渡帶相連。該帶震旦紀至三疊紀出露地層較完整,斷層和褶皺構造較發育。燕山期巖漿作用分為兩期,燕山中期形成的中深成侵入巖分為高鉀鈣堿性花崗閃長巖和鈣堿性花崗巖兩個巖系。該亞帶以江南斷裂為界,分為東西兩個成礦區。位於西段的東至-石臺成礦區,南華-三疊系地層出露較完整,寒武-奧陶系為碳酸鹽臺地相,金、銀、鉛、鋅、銻礦化較強。典型礦床有貴池黃山嶺層控矽卡巖鉛鋅礦和東至花山熱液金銻礦。東部太平-寧國成礦區是壹個大型誌留系地層分布區。從寒武紀到誌留紀,本區為深海槽盆相,早古生代為壹套泥質復理石建造。晚古生代地層僅保留在壹個有限的向斜盆地中,東部的整體礦化相對較弱。主要礦床(點)和類型包括:涇縣銅山有層控矽卡巖銅礦床,靠近石炭紀與小型侵入體的接觸帶,圍繞壹些大型侵入體。近年來,許多熱液(裂隙充填)和斑巖型金銀多金屬礦化與燕山期斑巖和巖脈有關(無錫、紫金山、景縣等。)在涇縣-寧國地區誌留紀地層分布區發現,具有壹定的工業意義和找礦前景。
此外,該成礦亞帶與震旦系-寒武系黑色頁巖有關的低溫熱液(層控改造)銀鉛鋅礦化具有壹定的找礦前景。
2.都昌-祁門-雞西鎢錫多金屬成礦帶。
該亞帶是江南地塊重要的鎢錫成礦亞帶。該帶在地質構造單元上相當於晉寧期的修武-羊站嶺古弧後盆地,形態呈反S形,橫貫贛西北和皖南,西端進入湘東瀏陽。該帶中段以近東西向進入安徽後轉向東北,穿越寧國-績溪斷裂後轉向東北。本區主要出露壹套經歷了低綠片巖相變質作用的中-新元古代泥質復理石沈積巖系,其次是本區南部的早古生代地層殘留盆地(藍田盆地和績溪盆地),華南-震旦系淺變質巖和早古生代地層出露區主要在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北部。值得壹提的是,該帶是九嶺-江南隆起核心附近的過渡帶。其西段稱為江西修武過渡帶,東段被壹條北東向斷裂切斷,分別與浙西坳陷和浙贛坳陷相連。由於該亞帶位於構造-巖漿-成礦活動的復合部位,成礦作用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該成礦亞帶發育壹系列與成礦有關的燕山期花崗巖,可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早期為殼幔混源中酸性斑巖(ⅰ型),主要由花崗閃長斑巖組成,形成斑巖型鎢、鉬礦床(楊楚嶺、都昌、西武口、寧國)和壹系列與燕山期巖漿作用有關的大中型礦床,如爆發角礫巖型銅多金屬礦床(祁門三寶)和矽卡巖型鎢礦床(績溪逍遙、績溪夏姬和寧國大屋尖)。與(S型)花崗巖(淺色富鉀長石花崗巖)有關的礦床主要有江西彭山錫、鉛鋅(銀)礦田和茅棚店錫礦。近年來,以江西彭山穹窿為中心的曾家壟錫礦和張石壩鉛鋅(銀)礦勘查取得重大進展。安徽績溪涪陵巖體周邊還發現了壹系列中小型鎢鉬銀鉛鋅礦,並在1: 5萬水系沈積物測量中圈定了壹批新的高濃度鎢、鉬、銀、鉛、鋅地球化學異常。
此外,該帶殘留的早古生代沈積盆地中仍有與沈積作用有關的礦床,主要包括震旦系藍田組黑色頁巖中的沈積疊加銀多金屬礦(易縣西坑)和寒武系湯和組底部黑色頁巖中的沈積釩和磷礦。
3.蓮花山-張公山金、鎢、錫及多金屬成礦亞帶。
該亞帶位於江南隆起的核心地帶(八字腦-張公山)。從分布在東北部的晚古生代-中三疊世地層與萍鄉-樂平次級凹陷天然相連的特征來看,推測該次級帶是在早期東北構造的基礎上疊加燕山期東西向構造-巖漿活動的強烈隆起帶,表現為近東西向褶皺隆起、構造-巖漿活動和NE-NNE向斷裂構造的復合帶,帶內巖石經歷。
在這個亞帶中,沿近東西向復合褶皺核部出現的早白堊世黑雲母花崗巖和黑雲母二長花崗巖巖帶與該地區已發現的金、鎢、錫和多金屬礦床密切相關。江西鵝湖早白堊世黑雲母二長花崗巖殼源(S型)周圍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金家塢和大北塢)和藏灣砂金礦床均達到中大型規模。安徽省張公山北坡祁門王村-板橋地區僅發現小連口金礦(小型),但該區大面積、高濃度的金、鎢、錫異常尚未探明。此外,區內還發現與燕山期斑巖體有關的錫礦(祁門遊龍)、鉬礦(祁門裏東坑)和李廣善熱液銻礦。
該亞帶自然條件差,地質工作程度低,是安徽、江西兩省有望實現金、鎢錫找礦突破的重要地區之壹。
(3)武夷山金銅鉛鋅錫鉭成礦帶
該帶主要受古華夏地塊基底構造控制(圖4-2),在其周圍和內部可分為五個成礦亞帶。其主要特點如下:
圖4-2武夷-臺灣省走廊成礦帶劃分圖
1.武功山-北武夷銀-鈾-鎢(金)成礦帶。
它受華南加裏東前褶皺沖斷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構造-花崗巖隆起帶控制,與東鄉-燕山礦帶無明顯界線。西部武功山-雨花山地區的成礦作用與燕山期殼源S型花崗巖有關,包括宜春鉭鈮礦田和虎坑、下銅陵、徐山等大型鎢礦床。該區成礦作用主要與燕山期殼源S型火山和次火山斑巖有關,包括超大型冷水坑銀鉛鋅礦田和相山鈾礦田。同時,新發現了譚家山等壹批中小型銀礦床和礦點。此外,還有與S型花崗巖有關的鎢錫礦化。新發現的A型花崗巖是否具有Ta-Nb-Pb-Zn礦化有待進壹步驗證。
2.資溪-廣昌鉛鋅銀金成礦區帶
位於武夷山山脈腹地,毗鄰閩贛兩省。出露的馬援群是該地區最古老的地層。因此,該帶應是武夷隆起最古老的陸核。變質巖中混合巖化作用強烈,同時發育各種剪切帶構造。加裏東期和燕山期有大面積的花崗巖類侵入體,表明該地區屬於長期活躍的熱穹隆中心。斑巖沿鷹潭-安遠斷裂帶密集分布。該區除武夷山脈兩側寒武紀地層外,無其他古生代地層,表明其在古生代長期處於擠壓隆升狀態。
該帶主要有兩種成礦類型,即區域變質作用和深部地質構造成礦作用及斑巖成礦作用。
3.石城-會昌銅錫礦成礦亞帶。
鷹潭-安遠斷裂南段西側有多處燕山期斑巖礦床密集區,典型礦床為石城松嶺錫鎢礦和巖背錫礦。
4.邵武-泰寧金(銀)成礦亞帶
該帶位於鮑斯期西部的古拗拉槽中。以膠西組為代表的火山沈積建造是裂陷槽中的典型產物,其原巖為角閃石中酸性火山巖。林田組海相地層沈積於寒武紀,並經歷了長期擡升。早侏羅世,受早期燕山運動的影響,崇安-石城斷裂進壹步發育,沿斷裂帶形成壹系列長槽狀斷陷盆地,早侏羅世驪山組陸相地層沈積在變質基底上,隨後斷裂帶繼續反復活動,形成晚白堊世明石群紅色盆地堆積。加裏東期和燕山期均有花崗巖侵入。
該帶僅發現金礦床,均屬何寶山變質巖構造蝕變巖型。值得探討的是,雖然貫穿該帶的崇安-石城斷裂與前述鷹潭-安遠斷裂屬於同壹條大型區域性斷裂,但其斑巖體和斑巖礦床數量並沒有後者多。該帶的邵武-泰寧地區是壹個金成礦區。此外,已發現在該帶的早侏羅世地層中有發現銀的線索。
邵武-泰寧金礦南端有河寶山金礦、梅橋金礦、長興金礦和吳麗婷金礦,北端有金坑金礦。均屬變質構造蝕變巖型,但南部金礦床產於中元古界蕉溪組變質巖中,北部金坑金礦床產於寒武紀淺變質巖中。
5.政和-尤溪金鉛鋅銅成礦帶
該帶位於武夷隆起的東緣,北起政和,向尤溪以南延伸至德化附近。其特點是在裂谷中發育了壹套馬面山群似裂谷的火山沈積建造。東巖組中有超鎂鐵質噴出巖,表明裂谷已到達地幔層。由於地殼變薄和地幔隆起,更多的成礦物質被帶到地殼,因此這壹帶具有豐富的礦源條件。震旦紀又有壹個繼承性裂谷,裂谷東緣有壹次小規模的中基性火山巖噴發。此後,該帶長期隆升,僅在靠近詠梅凹陷的西南緣,由於華力西海侵形成了壹些石炭系和二疊紀地層。早侏羅世的燕山運動進壹步發展形成了該帶的政和-達布斷裂,裂谷東側的政和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張性斷裂,形成了壹個地塹式的長槽狀斷陷盆地,沈積了驪山組。晚侏羅世發生了壹次大規模的大陸火山活動,其初始噴發地點很可能是這條帶東側以斑狀熔巖帶為標誌的斷裂噴發帶,然後向兩側擴散,蔓延到這條成礦帶。加裏東期和燕山期花崗巖類侵入本區多處,對成礦起了積極作用。由於成礦地質條件優越,該帶已成為研究區壹批重要礦床的集中產出區。主要區域成礦作用及其形成的成礦類型和礦床類型有:海相火山作用形成的水吉變質基性火山巖層控鉛鋅銀礦床、區域變質作用和深成地質構造形成的雙旗山變質巖剪切帶金礦床。此外,還有東巖細碧斑巖銅礦和龍鳳場層狀矽卡巖鉛鋅礦。但也需要探討為什麽政和-大布斷裂是壹條大規模的區域性斷裂,而像鷹潭-安遠斷裂這樣的斑巖體和斑巖礦床卻不多,有待進壹步研究。
(4)浙閩粵銀、鉛、鋅、鉬、錫、銅(金)成礦帶。
該帶與浙閩粵中生代火山斷陷區相對應,在構造地貌上實際上是壹個隆起區,因此被描述為隆起區內的壹個成礦單元。該帶位於政和-大埔斷裂的東部,西鄰武夷隆起和詠梅凹陷,大致被火山噴發所覆蓋,分為閩西-粵東銅-金-銀成礦帶和沿海火山基底銀-鉛-鋅成礦帶。
1.閩西-粵東成礦帶
閩粵沿海中生代火山噴發帶有三個次級成礦單元:莆田-福清鉛鋅銀成礦區、平和-南靖銅鉛鋅成礦區和潮安-惠來鉛鋅銀銅礦成礦區。
莆田-福清鉛鋅銀成礦區:位於連江-永定斷裂帶和雲山早白堊世火山盆地南部,有上侏羅統火山巖地層和小規模早白堊世花崗巖侵入體。社區內有莆田銀坑和福清下溪地兩個中小型礦床,均與陸相火山成礦作用有關。
平和-南靖銅鉛鋅成礦區:位於上杭-小蕓斷裂兩側,主要分布於晚侏羅世陸相火山巖中,北部梅林附近有斑狀熔巖出露,南部平和-小蕓地區有早白堊世小型火山盆地。此外,南京西北部出露二疊紀基底地層,南京-平和壹線大面積出露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基底地層,表明該地區侵蝕較深,火山蓋層不會保存過厚。本區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花崗巖類相繼侵入,形成了火山-侵入雜巖。小區內有平和中騰和平和大王山兩個小區存款。前者屬於斑巖-次火山熱液型銅鉬礦床,後者屬於巖漿熱液型和構造充填型銀鉛鋅礦床。
潮安-惠來鉛鋅銀銅礦成礦區:位於興寧-潮安斷裂帶上,區內大面積出露的上三疊統-下侏羅統火山基底成為礦床的主要圍巖。群落中有大型-特大型的後坡坳錫多金屬礦床,其周圍有壹系列礦化異常,共同構成了後坡坳礦田。
2.浙閩火山基底成礦亞帶。
沿海火山基底成礦帶包括壽寧-長泰金鉛鋅銀銅成礦帶和福鼎鉛鋅銀成礦帶。
1)長泰金-鉛-鋅-銀-銅礦成礦區:該帶位於福安-南靖斷裂帶與平南-尤溪中生代斑狀熔巖帶之間。閩江以北出露的火山基底為前震旦紀變質巖,而閩江以南逐漸出現上古生界-中生代沈積巖,表明南北基底性質不同。根據重力、航磁等地球物理資料推斷,基底層頂面埋深表現為兩凸兩凹的起伏。北部壽寧-平南地區埋深較淺,壹般為200 ~ 400米,而平南-古田突然變深至1,700 ~ 1,800米,古田和德化之間的基底上升為埋深不足400米的凸起,德化以南為埋深2000米的深窪地。這種變化可能與北西向的松溪-寧德和永安-泉州斷裂帶有關。使得基底地層全部落在斷裂帶南側的壹個階梯狀斷陷中。從已知的地下室外露的天窗來看,它們大多分布在地下室相對凸出的區域。該帶礦床成礦類型主要為層狀矽卡巖型和陸相火山構造蝕變巖型。但從成礦地質條件分析,斑巖類型不容忽視。
2)福鼎鉛鋅銀成礦區:位於研究區東北角,福鼎南溪周邊中生代陸相火山巖中有壹三角形構造天窗,其中出露壹小塊石炭-二疊紀地層。雖然面積只有7平方公裏,但對其結構意義有不同的意見。據此,壹些人認為福建東部沿海存在壹個華力西地槽,壹些人認為有壹個古老的海峽與詠梅凹陷相連,壹些人最近認為它屬於另壹個福鼎-寧波坳拉槽。上述所有觀點都有壹個共同點,即它們都被認為是原地盆地沈積而不是外來構造地體。這個地區有壹個銀洞中型鉛鋅銀礦床。
福鼎銀洞鉛鋅銀礦床產於中石炭統矽卡巖化鈣矽質巖中。矽卡巖呈層狀、塊狀和脈狀,其礦物成分為透輝石和石榴石。礦體受矽卡巖中的層間構造控制,壹般產於層理整合中,部分沿斷裂帶充填成脈(圖4-3)。礦體的形成還與閃長玢巖脈(曾被認為是海相中性火山巖)和角礫巖花崗斑巖體有關。這些巖脈本身也是礦化的,矽化傾向於在角礫巖花崗斑巖的內部和外部富集。金屬礦物組成簡單,主要為閃鋅礦,其次為方鉛礦和黃鐵礦。
圖4-3福建福鼎銀東鉛鋅礦區縱剖面圖(何躍基等修改。)
方鉛礦的鉛同位素組成包括正常鉛和深源鉛,以及高鈾、高釷的異常鉛。硫同位素δ 34S為0.8 ‰ ~ 7.28 ‰,水的δ18OH2O為-5.14 ‰ ~ 8.73 ‰,均表現出多源性特征。該礦床屬於典型的層狀矽卡巖型礦床。根據花崗斑巖本身也被礦化的分析,成礦階段壹直持續到燕山期。
這個礦床的規模中等。礦床周圍的火山蓋層下可能有隱藏的基底地層和此類礦床。
3)浙閩粵中生代火山斷陷區:形成的礦床主要與燕山期陸相火山-侵入作用有關。燕山期,強烈的斷裂和巖漿活動在NW、NE-EW向斷裂及其與NE向主斷裂交匯處形成火山噴發中心,並伴隨巖漿作用形成銀、鉛、鋅、鉬、錫、銅等壹系列金屬礦化,如莆田銀坑鉛鋅礦床,礦化富集出現在火山蓋層中。值得註意的是,在沿海火山斷隆區的火山基底變質巖中也發育礦化,在火山基底出露區(“天窗”)形成的銀鉛鋅成礦帶也是與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有關的銀鉛鋅成礦系列的壹部分,如福鼎銀洞鉛鋅銀礦床,產於火山基底中石炭世矽卡巖化鈣矽質巖層中(圖4-4)。因此,該區成礦具有“雙層”構造特征,今後的找礦工作應予以重視。
圖4-4福建省莆田銀坑鉛鋅礦區剖面圖
(5)臺灣省東部金銅礦帶。
中新世和上新世以來,菲律賓板塊沿硫磺海溝向北俯沖,形成臺灣省縱谷大陸碰撞造山帶,該造山帶具有大規模的巖石圈尺度的不連續性,其中的成礦作用均表現出板塊構造的特征。該帶可劃分為基隆金銅礦帶、中部山地金銅礦帶和沿海山地銅礦帶三個成礦單元,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洋陸碰撞帶和火山潛伏帶。該帶主要原生金屬礦床分布在沿海山地成礦帶,而著名的金瓜石超大型金礦床位於大洋-大陸碰撞帶大陸壹側的基隆成礦區,其成礦作用可謂“大器晚成”。
臺灣省東部的區域成礦作用主要與次火山斑巖和區域變質作用有關,從而形成了壹套成礦系列和成礦類型,其特點是成礦時代較新,見表4-3。
表4-3臺灣省東部構造巖漿帶成礦作用、成礦系列和成礦類型簡表
根據區內金、銅礦產分布及其地質構造單元,將其劃分為四個成礦帶,帶內未劃分成礦單元。其中,只有金礦床可以到達,其余仍然是礦石礦點(圖4-5)。
圖4-5臺灣花蓮赤美銅礦點狀礦化露頭分布圖(根據高振民、李朝陽資料)
1.大南澳隆起成礦亞帶(ⅳ1)
隆起位於中央山脈的東部斜坡上,其主體由太魯閣帶的(石炭紀)-二疊紀變質基底組成,並帶有蛇綠混雜巖。它的西部被斷層與季梁山-雪山第三紀坳陷帶隔開,東部沿海山脈斷裂,臺東縱谷與沿海山脈相連。臺東縱谷附近發育壹套由片巖和大洋蛇綠巖套組成的蛇綠混雜巖,被認為是白堊紀板塊作用於縫合線的產物。
該帶的綠片巖中有許多銅礦床,如花蓮的銅門和宜蘭的大白山,其中花蓮的銅門可以作為代表。
花蓮銅門銅礦礦體呈透鏡狀,整合於綠片巖和絹雲母片巖中,與綠片巖和輝綠巖關系密切,成礦類型屬變質基性火山巖層控型。礦石成分為含銅黃鐵礦,銅品位為0.5% ~ 2.8%,呈浸染狀,與方鉛礦共生。
此外,宜蘭縣銅山也有類似的產出,銅的品位可達3% ~ 4%。
2.吉梁山凹陷成礦亞帶(ⅳ2)
位於中央山脈西部,由輕微變質的第三紀地層組成。東部嶺山區深變質,以板巖和千枚巖為主,西部雪山地區淺變質,以泥質板巖為主。該帶與臺灣西部晚第三紀-第四紀沈降帶之間西隔曲池-潮州斷裂,東與太魯閣斷隆帶斷層接觸。
該帶淺變質巖中有許多金礦床,如宜蘭的太白山和南頭的何歡山。含金石英脈產於泥質板巖、千枚巖和變質砂巖中。它的壹些產狀與周圍巖石壹致,顯示出同步褶皺,壹些是貫穿層理。粗脈沖可達1 m,細脈沖只有幾厘米。金屬礦物包括自然金、方鉛礦和閃鋅礦,品位範圍為10× 10-6至1000× 10-6。自然金產於應時礦脈的隆起、分叉或形態變化處。圍巖蝕變包括黃鐵礦化、綠泥石化、高嶺石化和方解石化。成礦類型屬變質巖構造蝕變巖型。
3.沿海山地成礦亞帶(ⅳ3)
位於臺灣省島東部邊緣的沿海地帶,西部通過沿海山脈斷層與臺東縱谷相連。該地體為構造鑲嵌地體,被認為是菲律賓海板塊前緣的呂宋島弧與歐亞板塊在新生代早期碰撞的產物。該帶中新統奇美安山巖火成雜巖(出露面積22km2)和中新統都巒山組安山巖海相火山碎屑巖原屬呂宋火山弧,其上的上新統-中新統大港口組沈積碎屑巖(含少量火山碎屑巖)屬弧前盆地復理石沈積。
赤梅銅礦產於該區赤梅火成巖雜巖中,都蘭山銅礦產於都巒山組火山侵入巖中。
(1)赤眉銅礦
奇美火成雜巖是由玄武安山巖、斑狀安山巖、玄武巖、閃長巖和各種巖脈組成的中基性噴發-侵入雜巖。礦化與閃長斑巖有關。其中,輝石閃長巖為早期侵入巖,K-Ar年齡為22.5Ma±3.5Ma,斑狀輝石閃長巖為65438±07.0Ma±2.5Ma,蝕變年齡為65438±08.0Ma 65438±0.8Ma。安山巖相對較晚,鋯石年齡在15.4至16.4 Ma之間。何在1969測得的礦化蝕變閃長巖的年齡為9.0Ma±0.7Ma,認為是成礦年齡。共發現5處礦化露頭,均為氧化斑銅礦、輝銅礦、藍銅礦、鏡質體、鹿角石、含銅褐鐵礦和銅銹。蝕變類型包括粘土礦化(蒙脫石、伊利石)、綠色巖石建造(綠簾石、綠泥石、黃鐵礦、方解石)和硬石膏建造。其中,由3號和4號露頭組成的第三礦化區南北長650米,東西寬400米。鉆探後,如果按Cu》0.3%計算,則有733萬噸礦石儲量。》0.5%為654.38+0.86萬噸(含金0.4 ~ 0.5g/t),成礦類型屬斑巖型。參見圖4-5。
②都蘭山銅礦
中新世都巒山組為安山巖團塊、凝灰巖和凝灰質砂巖等火山碎屑巖,其中有石灰巖透鏡體。安山玢巖是壹種次火山巖體,受巖石、基巖和巖舌侵入。礦體形成於安山斑巖內外接觸帶,出露6處,均受構造斷裂控制。礦石由黃鐵礦和黃銅礦組成,含少量輝銅礦和藍銅礦。因玉髓共生,當地人稱之為欒山寶石。礦化呈浸染狀或塊狀,圍巖為青石和泥質蝕變。在6個露頭中,最大的4號露頭是壹個角礫巖筒,直徑為65,438+00 ~ 65,438+05 cm,呈亞圓形,由粘質安山巖組成,安山巖脈常貫穿其中,推測為火山噴發中心。礦石含銅0.1% ~ 6.3%,平均含銅0.4%,含金4.6×10-6,含銀15×10-6。成礦類型暫定為次火山熱液型,推測角礫巖筒下可能有斑巖銅礦。
4.基隆火山弧成礦區(ⅳ4)
臺灣省北部有大屯山和基隆兩個火山群,由更新世基性-中性火山和次火山巖組成。前者面積為290km 2,同位素年齡為0.37ma±0.04ma~2.56ma±0.5ma;後者面積為1.02km~2,同位素年齡為1.1~1.7ma..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這些火山群是琉球火山弧的西部延伸,但最近根據鍶和釹同位素的比較,它們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基隆火山群不是琉球火山弧,而是呂宋島弧在2 Ma前與歐亞大陸邊緣碰撞後伸展環境的產物。其中,本山巖體在1.7 ~ 1.4 Ma沿沈積背斜軸脊侵入。其余巖石形成於1.0 ~ 0.9 Ma。著名的金瓜石金銅礦田位於基隆火山弧成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