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樣的問題值得探究?
因網絡問題,我現將壹些未能參與討論的互動文章摘錄在此,發表壹下我的意見,拋磚引玉,壹起來探討。 新疆塔城地理班汪波:地理是壹門來源於實際的的學科,可以說,在聯系實際上它比任何學科都要緊密,而面對變化萬千的地理環境,僅用壹兩種方法去學習研究則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求我們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進行: 1.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的壹種良好平臺,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板書口述外,引入多媒體介質,如PPT,FLASH等電化方式進行,這樣更加直觀壹些,根據我的觀察,要註意的是電化教育壹堂課內容往往過多,學生容易囫圇吞棗,這個需要老師註意,其次,很多老師的電化課常常上成了放電影課,學生上課高興,下課除了記得幾個畫面外,就壹無所知了,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如教室大,上課學生多,後排的看不到,或投影儀模糊,或課件放的太快或太慢,或光線過亮或過暗等等,再有就是老師忘了專門培訓學生如何去學電化課,這也很重要。2.實地學習,如學習太陽高度角,請學生到院子裏測下當時的角度,這比妳壹遍又壹遍在復習課上強調強,還有就是在註意安全的前提下,帶學生出去野外考察,可以使學生親近自然,加上老師的引導,激發探究學習的興趣,如我們這裏屬什麽氣候,植被如何,路邊種植的是什麽作物,為什麽不能種植其他,巖石有那些種類,等等。 3.講到壹些專業性強的知識時,最好請壹些該方面的人士來講,如當年某大學考古系就專門請壹位經驗豐富的盜墓者來給學生講解古墓的結構,洛陽鏟構造用法。結果收效非常好,雖然請盜墓者來講課不可取,但這種思路我們也應當借鑒壹下。 在教學過程中註意以全面培養學生知識為目的,不能走形式化的道路,那種方法在當時情況下適應就采取那種,要靈活運用就能獲得良好效果。 評論:我非常贊同汪波老師的看法,“學無定法,教無定法”,針對不同的內容、不同學生和不同的環境采用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是不同的,我以為沒有最好的,但壹定有最合適的。汪老師講的方法適合妳的學生嗎? 新疆烏魯木齊地理二班彭琪:新課程改革在培訓的第壹天,我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困惑。不知道該怎麽樣面對新的課程,新的教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兩個方面的事情需要我們去衡量去解決,那就是到底怎麽樣處理學生的努力培養和對學生進行評價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的關系。新課程改革可以使得我們更多增加新知識,老的經典常識也不會脫離,將昨天以有的常識與今天的新生事物有機的結合在壹起,使得我們的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獲得更多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從而能夠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服務,這也是當今教育的大主題。也是我們每位教師今後努力的方向。教育是使得廣大的學生能夠在今後的生活中受益,而不是僅僅為了學生能夠了解壹些有關地理的壹些前人總結下來的原理性的東西。當然我現在也的確有壹些困惑,就我所知,現在的美國教育被認為是相對成功的西方教育,現在美國的課改向古典中國的教育改變,增加學生對原理方面內容的培養,為了美國的現代化人才和科技的進步在作出改變,而現在的中國不是這樣。中國現在又再將那種原理性的東西逐漸的淡化,而從服務學生的生活和工作方面出發。這種轉變是否合理和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達到相應的目的。這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和實踐中去慢慢的感知。新的課程改革的確是我們今後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不合理的東西要拋棄,合理的東西我們應該學會去納入。但是如果應用現在的有關方式和方法,例如:采用選修制度。學生自主的去選擇自己想去選擇的學科。修夠學分就能畢業。那麽學生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到底該用什麽的態度去面對老師,現在的角色有了壹定的變化,那就是現在的高中開始逐漸演變成以前的大學,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要求有所提高,自己不夠努力的學習,自己就無法順利的畢業,也就有可能沒辦法獲得高考的資格。也許這正是對高中教師在德育上的壹種程度的解放。當然這也是對學生自理能力要求提高的壹種表現。在高中課程中安置選修課,我覺得在學生能力的培養方面的確可以起到壹些現實作用。有些純課本知識對與我們的學生的確較難獲得該有的重視。但是在選修課中壹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我們的學生更有興趣。使我們的學生的思維更加的發散,使得我們的啟發性的教育獲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是這次課改中註重學生能力培養的壹種具體的表現。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在這次新課改的時候獲得更好的成績,使中國的教育獲得更大的成功! 評論:彭琪老師的困惑正是我們大多數面臨新課程的老師的困惑,我真的很羨慕妳們,能有這樣的機會進行這次網上研修,能傾訴自己的困惑,能和這麽多的同仁研討……可能有些問題壹時還不能找到好的答案,但大家壹定會感覺到目標更明確。 作業點評:1、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熱情的地理問題 ,比如 壹年為什麽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為什麽昔日的海洋如今變成了高聳的山峰?接著引出世界上著名的地理之“謎”:為什麽在魔鬼三角區發生了許多船舶和飛機神秘失蹤的事件,然而極為奇怪的是,海事發生後,這裏竟然找不到任何殘片,連水面上點滴油量也找不到;為什麽在俄羅斯勘察加半島上的山谷,熊、狼等野獸屍骨隨處可見;為什麽美國內華達州與加利福尼亞州相連處的山谷對這裏禽獸極為寬容,但涉足這裏的人卻幾乎全部喪生。提出這壹系列富有強烈吸引力的問題,使學生對地理課產生壹種“企盼心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達到使學生愛學地理,學好地理的目的。 2.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問題。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麽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裏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這樣壹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於壹出學校立刻就消失掉了。” 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地理問題舉不勝舉:壹年當中氣溫如何變化?我們怎麽穿衣?外出旅遊準確了解旅遊資源如何乘車? 到了江南妳要品嘗什麽美食?新疆有何獨特的魅力?冬季度假最好的去處?... ...處處設疑處處激發學習地理知識的欲望,學習地理不再成為負擔。3.能夠引導學生認知地理現狀、明確未來發展的地理問題。比如:“溫室效應”的產生根源?沿海低地國的危機? 臭氧層為什麽空洞?會產生什麽後果?北京的沙塵暴說明了什麽? 城市為什麽會越來越擠? 為什麽有“不要讓人的眼淚成為最後壹滴水”的呼籲?... ...隨著這些問題的深入,地理意識、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逐漸形成。地理意識是在地理認知達到壹定境界後的自然感悟與意念流露。判斷空間方位,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及結構,是壹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組成之壹。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則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理念。作為地理教師,要進行探究式教學,確實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別人的經驗只供我們做為參考,也許他人的經驗,他人的教學方法,只有適合當時,當地的學生。如果我們老師們,沒有了解我們的情況,而盲目地拿他人的經驗過來用,那將不是壹位合格的地理教師。作為地理教師,不僅要擁有淵博的,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要知道如何才能教育學生,讓學生更好地對知識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有的老師雖然地理知識淵博,掌握的教學方法也很多,但是他卻按照自己的想法,毫無顧及學生的感受,也沒有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那他的課將無法地進行,也達不到教授地理科目是目的。因此,老師要很好地開展探究式教學,首先要深入學生的隊伍中,了解學生的需要,知道學生的水平,並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適合當時,當地學生的探究式教學。教師要能很好地進行地理探究式教學,我覺得教師要善於提問,善於引導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看了今天的視頻二,我覺得視頻中授課的每位地理老師,他們都很會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把問題簡單化,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老師的問題中來思考,並對問題進行解決。這正是我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壹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壹切,為了壹切的學生。教師的角色已經轉變,更多的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教師壹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教師要做好探究式教學,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確實肚子裏面要擁有很多墨水,還要根據學生的情況,教材的內容等等,只有考慮周到,才可以很好地開展。否則將會到處碰壁。這就是我認為地理教師要進行地理探究式教學應具備的。如有不同意見請多多包涵。點評:這位老師的作業觀點明確,有理有據,當然這三類的劃分有待商榷,但例子舉得很好,我想對教學實踐很有啟發。如果能舉壹些有地方特色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問題”去探究,妳的學生壹定會更有興趣。 3. (發表日期:2007-08-10) 評論數/點擊數:4/13 作者:徐歡向 給作者發送信息 | 推薦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夾 科學探究不僅涉及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活動,還涉及到對科學探究的認識。這裏的探究我認為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我覺得有些問題值得探究是因為它本身值得探究,而有些問題值得探究,則是因為學生的需要。探究學習是這樣壹種過程: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兒童的主動參與,發展探究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以此為武器,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探究學習的實質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而不是追求課堂形式上的活動,所以設計探究學習要根據在學生、學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發揮探究學習在促進學生發展和地理知識掌握上的積極作用。1.如果給定資料和問題,讓學生應用某些高中地理知識對某些沒有結論的地理問題進行探討,這就是暢想型“問題探究”。例如,基於“地球——太陽系惟壹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暢想月球基地應該是什麽樣子;在學習了區域經濟發展知識和農業地域專業化之後,讓學生根據家鄉的位置、資源、交通、人才、技術等條件,暢談如何發展家鄉的經濟、設計家鄉的農業園區等。2.如果給定資料和問題,讓學生應用某些地理知識分析人類某些行為的合理性,這就是反思型“問題探究”。例如,在學習了河流綜合開發之後,探討河流上該不該修建大壩;在學習了人口與人口問題之後,討論如何看待中國的農民工問題;在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之後,探討西北地區城市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的合理性;在認識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之後,討論為什麽停止開發“北大荒”等。在學習了相關地理原理和規律之後,讓學生就人類的某些地理行為進行反思和批判,對於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能力,以及建立牢固的人地相互協調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3.如果在學習了相關地理原理和規律之後,給定資料和問題,讓學生分析某些地理現象產生的地理背景或地理原因,這就是分析型“問題探究”。他對於學生深入掌握地理原理,靈活運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決相關地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高中實驗地理教科書中,“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為什麽城市氣溫比郊區高”等都是典型的分析型“問題探究”。4.人類生活在地球表層,地球表層為人類提供了基本的立足條件。人類在向地球表層索取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源時,有時會激化人地矛盾。這時候,就需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提出解決方案,采取措施來緩解矛盾。而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否可行,還需要經過論證。如果給定資料和問題,讓學生分析這些解決方案的可行性,這就是論證型“問題探究”。例如,論證我國南水北調方案的可行性(該方案已經付諸實施);論證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等熱帶沙漠國家缺水問題等。這類需要學生對於問題產生的地理背景和問題癥結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並能夠根據這些資料分析方案實施之後可能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它對於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運用地理視角分析問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點評:徐歡向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又壹種分類,遺憾的是沒看到妳的思想,妳認為這樣的探究在妳的教學中都適用嗎? 什麽樣的問題值得探究?在本人看來,就是有價值的與學生有能力的經過努力後力所能及解決的才是.比方說,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有的內容,但同時又是學科難點的問題,類似於"冷鋒,曖鋒,地形雨"這壹類問題.但有些問題,太大了,不必要去做,如"防治沙塵暴",就不是高中生所能解決的.但是對於:"沙塵暴的成因"這類問題倒是可以探究的.點評:"防治沙塵暴"應該是探究的重點問題,這個問題的探究基礎是"沙塵暴的成因",探究此問題不但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地理環境可持續發展意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以至於去探究其他自然災害的防禦。 總結:選擇“什麽樣的問題值得探究?”這題作為今天作業的老師很多,我也見到了壹些新穎的觀點,有的老師雖沒有長篇大論,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問題,這是非常好的。看今天的作業也存在幾個問題:壹是有壹部分作業沒能圍繞題目來做,大講探究的意義和如何探究等,這就走題了;二是有些老師理論談得過多,實際操作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