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到那裏,外公外婆就帶我們去了美食壹條街,讓我們這今、幾個餓鬼先解解饞。我們來到壹家叫“宏豐洋酒行”裏就餐。點菜了,外婆想點壹些好菜,我說:“外婆,我想吃壹些家鄉菜。”上菜了,第壹盤好像是魚餅,在魚餅旁邊還有用瓜和胡蘿蔔制成壹盞小燈簍,可能是用來裝飾的。外婆說:“這就是家鄉菜中的壹道菜“魚餅”。”外婆還說:“我們溫州魚餅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了制作的記載,而到了民國十年(1921)就已很出名。當時,永強沙村人周阿實專賣魚餅。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魚肉,打成長條,放在蒸籠裏蒸熟,然後再放在油鍋裏去炸,人們稱他為“魚餅實”。現在魚餅制作法又有了進壹步的改進,做時先刮取東海的冕魚、野生無汙染馬鮫魚、黃魚、帶魚等少刺多肉的魚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蔥、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團,然後作餅形,放上蒸籠,或下油鍋炸至焦黃再入鍋燉熟,可即食,也可以切成片塊煮,或切絲加佐料翻炒。味道鮮美,即可以享受魚肉的鮮美,又省去剔骨的麻煩,尤其適合我們老人和妳們這些孩子食用。”第二盤是壹碗湯,像壹碗水果凍放成的湯。外婆說:“這是蛤士蟆,這也是家鄉菜。”服務員說:“哈士蟆為名貴滋補品,本身無味,全憑料理得當,配料講究,烹調得法,此菜第選優質蛤士蟆,配以雞湯燴制,成品潔白細膩,柔滑鮮嫩,它味道鮮美,看上去有壹點像被切開的水果凍片。再加上用雞茸做佐料,味道美上加美,更加有色,有香,有味。第三盤菜好像是壹碗沙鍋,裏面好像是魚的什麽部位。外婆說:“這是沙鍋魚唇。”服務員說:“魚唇是犁頭鯊之頭的幹制品,經水浸發去腥後,用幹貝、母雞、火腿等多種增鮮原料配佐,采用沙鍋小火燉制,原鍋上席。主品柔糯,汁濃味醇,營養豐富。”我說:“那我可要多吃點。”第四盤菜上菜時盤裏吱吱作響,好像還在油裏炸似的。服務員說:“這是炸溜黃魚,這道菜選用新鮮大黃魚烹制,以鮮、嫩、香三大特色著稱,是溫州的傳統內味菜。此菜炸制和制鹵緊密配合,上桌時氣泡翻滾,吱吱作響,很能活躍氣氛,食品以外脆裏嫩,酸甜可口。”我吃了幾口,卻實外脆裏嫩,酸甜可口。
這幾道菜都是外婆點的,可能她是想讓我像這些菜壹樣“家喻戶曉”。像魚餅壹樣“洋名遠揚”。像蛤士蟆壹樣有“色”有“香”有“味”。像沙鍋魚唇壹樣的“營養豐富”。像炸溜黃魚上菜時壹樣的“氣泡翻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