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介紹傳統美食的作文(400字以上)

介紹傳統美食的作文(400字以上)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壹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 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誌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壹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壹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壹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壹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壹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這是人們壹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壹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壹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壹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是在三秋制中。這壹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壹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坊間壹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壹個寂寞的地方,除了壹棵桂樹和壹只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壹個說法是,在月宮裏還有壹個叫吳剛的人。 唐明皇遊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壹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裏看到了壹只玉兔和壹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裏,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壹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壹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題目:花好月圓

福建美食以福卅菜肴和閩南菜肴為代表的閩菜,在中華民族烹任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壹席,是中國的八大菜系之壹,素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口味清鮮、重湯重味著稱,尤以善制山珍、巧烹琳海鮮見長。閩菜在色、香、味、形、質兼顧的基礎上,以“味”為綱,具有淡雅、和醇、鮮嫩、葷香不膩的風味特色,在中國眾多的南方菜系中獨樹壹幟。閩菜由福州、閩南、閩西三種地方菜發展而成,其中福州菜是閩菜的主要代表,其菜肴特點是清爽、淡雅、鮮嫩、偏於酸甜、註重調湯,有“百湯百味”之譽,並善於用紅糟為佐料;閩南菜具有鮮醇、香嫩、清淡的特色,益以講究調料、擅用香辣著稱,在使用沙茶醬、芥未醬、橘汁、辣椒醬等方面,有獨到之處;閩西菜則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點,並以烹制山珍野味聞名,口味偏鹹辣,尤其擅長使用香辣調料,富有濃郁的山鄉氣息。閩菜雖然分為三種地方風味,但其菜肴的總體風格還是基本壹致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壹是刀工精巧。閩菜向以刀工細膩嚴謹出名,講究細致入微的片、切、剖等刀法,並使原料大小相等、厚薄均勻、長短壹致。如閩菜名肴荔枝肉、雞茸金絲筍、淡糟香螺片等,都是刀工精細而給人以剖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極的美感。二是湯菜居多。福建人喜鮮純,認為湯菜最能體現原料的本質原味。因此,閩菜具有“重湯”、“無湯不行”的特點,它是區別於其它菜系的明顯標識之壹。有的湯清似水,色鮮味純;有的白如乳汁,甜潤爽口;有的金黃澄澈,芳香馥郁;有的湯稠色濃,香濃味厚。著名的湯菜有:雞湯氽海蚌、茸湯廣肚、高湯魚唇、靈芝戀玉蟬等。三是調味奇特。善於調味是閩菜特色之壹。閩菜調味偏於甜、酸、淡,這是由烹調原料多山珍海味所決定的。甜能去腥擅,故多用糖;酸則爽口開胃,故善用醋;淡可突出原料本味鮮純,故少用鹽;並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為人稱道。閩菜中以調味獨特著稱的名肴有:酸甜竹節肉、醉糟雞、橘汁加力魚、沙茶雞塊等。四是烹調細膩。閩菜在烹調技術上擅長溜、爆、炸、氽、炒、蒸、煨、糟等方法,尤以炒、蒸、溜、糟等見長。其細膩的風格表現在選料精細、制湯講究、調味精當、火候適宜。著名的代表佳肴有:佛跳墻、炒西施舌、清蒸加力魚等。閩菜中的素菜也風昧獨特,品種繁多,而以廈門南普陀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和泉州開元寺的素菜為代表。福建素菜多用面筋、豆腐為主料, 以香菇、冬筍、木耳為輔料,以傳統的烹調技藝,做出清雅鮮美的特色。其中南普陀寺的兩道名菜--“半月沈江”(當歸香菇冬筍面筋湯)和“絲路菇雲”(紅燒白菜,配以冬菇、冬筍、粉絲)中外聞名。閩菜的構成,可分為福州、閩南、閩西三大菜別。福州菜,除盛行於福州外,在閩東、閩中、閩北壹帶也廣泛流傳;閩南菜盛行於廈門、泉州、樟州,東及臺灣;閩西菜流傳於廣闊的“客家括”地區。福建還有許許多多風味小吃,這些小吃制作簡單卻很獨特,其口味佳、口感好,很受中外遊客歡迎。下面簡要介紹福建各地的美味佳肴和風味小吃:福州:有佛跳墻、雞湯海蚌、翡翠珍珠鮑、芋泥、蟎餅、蔥肉餅、淡糟炒竹蛙、壹品抱順、香露河鰻、醉糟雞、白蜜黃螺、太平燕、魚丸、春卷等。廈門:南普陀素菜、仿古藥膳、土筍凍、海蝸煎、燒肉粽、韭萊盒、炒面線、芋包、炸五香、花生湯、面線糊、菩提丸、餡餅、香菇肉醬、花生酥等。泉州:油 紅 、肉粽、蠔仔煎、深滬魚丸、上元丸、白風湯、桂皮牛肉湯、大補豬肉湯、四物番鴨湯、黃芪牛肉、雞湯燉鱉、湖頭米粉等.漳州:手抓面、貓仔粥、五香卷、潤餅、和合包、雙糕潤、土筍凍、燒肉粽、糯米大腸、蛇煎、蛇仔面線糊、沙茶牛肉面、當歸排骨盅、淮山小腸盅等。莆田:醉螃蟹、燙羊肉、水龍、鹽鴨、媽祖宴菜、燜豆腐、蟶插、燜蒸糕、楓亭糕、面筋卷、香菇炒、豆漿皮、乒乓凍等。南平:文公菜、建剛板鴨、拔霞供、薛荔凍、苦桔糕、豆腐丸、燒肉粽、燒餅、紅菇燉番鴨、筍幹燜肉、鹵面、鹽水鴨、當歸黃鱔等。三明:閩筍幹、黛鴨、偎豆腐、果條筒、磨漿果、米凍蜂、碧玉卷、鼓子菜、將樂擂茶、魚生、燒賣、老鼠幹、蔗須包、建蓮燉鴨、沙縣板鴨等。龍巖:白斬河田雞、涮九品、烊魚、壹品金絲、菜幹扣肉、香酥兔、蛋清魚丸、永定牛肉丸、上杭魚白、客家捆飯、芋子包、肉咖哩、牛渣粉面、龍巖豆花等。寧德:燕丸、芋苞、腐片、臘兔肉、芋蛋面、海順包、鴛鴦面。繼光餅、泥鰍面、糯米粽、湯丸、清燉味、爆炒章魚、群蝶戀花、珠聯鯨魚、花籃豆腐盒、雀巢燕球、珍珠鮑魚、寶塔芋酥、香油清蝦腳、荔枝石磷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