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永味堂的由來?

永味堂的由來?

永味堂

含義

永味堂,取義“永遠的味道”,有懷舊和思念之情。

起源

源自安徽鳳陽,後輾轉進入福建,最後在臺灣高山族得以發揚光大,以其純手工、原生態的制作工藝而聞名海島內外。

關於其源起和發展歷程

相傳,其創始人原名李三,祖上以買豆腐為生,其釀造工藝精良,在鳳陽城內小有名氣。本來他也是安安穩穩的做著這個小生意,但時局動蕩,到處義軍四起,更有甚者壹部分無賴之類的趁機燒殺搶掠,經常有些人來找碴。又壹次又有人來找事,適逢出家為僧的朱重八(朱元璋)相救,兩人因而相識,壹見如故。

沒多久,朱元璋收到其友湯和的壹封信,看完後當即脫下僧袍,還俗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在朱元璋的勸說下,李三也放棄了賣豆腐的生意,跟隨參加了義軍。隨著朱元璋在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兩人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尖銳了起來。無奈之下,李三放棄了參軍救國的念頭,偷著跑去陳友諒的駐地,在義軍的駐地繼續以賣豆腐為生。

當年天氣炎熱,軍中將士皆以豆腐充饑,但豆腐生性較硬,在加上天氣過於炎熱,使得將士們吃了之後,很難消化。於是,李三苦思冥想,最後突然想到可以把這個東西調稀壹些,有助於消化,因為醫術裏有這個記載。不料,此漿壹出,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於是李三根據自己的想法,將其命名為“豆漿”。

不壹日,城中傳來朱元璋登基的消息,同時傳來的還有這位皇帝正在尋 找自己的消息,李三大驚,因為過去和朱元璋之間的種種不快,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的話柄。在朋友的幫助下,順利逃往福建。

福建在當時是屬於蠻夷之地,氣候異常,人口稀少,李三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越過臺灣海峽,去了臺灣島,在高山族定居下來。

人在異鄉,倍思故鄉。李三在他30歲的那年,創立了永味堂字號。在臺灣境內,連續開設多家分店,名聲大增。

1662年,鄭成功率數萬將士,自廈門出發,在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當時是永味堂第6代掌櫃的叫李晟,率臺灣島內各界知名人士,壹起歡呼清軍入臺,並在島內各駐軍處,免費派贈豆漿給將士。將士們痛飲之後,皆呼神奇,隨後永味堂此名號更為響亮。

現在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個競爭對手都在不斷的用新技術來更替,以求達到更高的產量,但永味堂人仍然用自己的腳步堅實的行走著,並在原有豆漿的基礎上,先後開發出黑豆漿、米漿、麻薯餅、以及沙琪瑪等尊重原生態的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