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以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壹般為調劑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養的禽畜為主,有豬、牛、羊、雞、鴨、鵝等,尤喜食魚類。
蔬菜品種較多,以青菜、白菜、蘿蔔、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為普遍。婦女們經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筍、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們農閑時獵取野豬、竹鼠、山雞、鳥雀等食用。
酒在侗族飲食中有極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釀成,家家都會自釀自烤。侗家好客,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平時則以酒消除疲勞。糯米、油茶、腌酸和魚是侗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食品,這類食品與民族習俗息息相關,被公認為是侗家風味。
擴展資料: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薩崇拜。侗鄉南部地區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稱為薩歲意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護神。人們都認為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壹切,能影響風雨雷電,能保境安民,能鎮宅驅鬼。
在黎平、榕江、從龍勝、三江、通道等地侗寨裏都建有薩壇。薩壇蓋在寨子中間比較清靜的地方,壹般都是露天壇,壹個半園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塊。薩壇往往有專人看守。
守壇者或世襲,或由蔔測產生。薩是寨子的最大保護神,建寨子時就要考慮薩的存在,建立薩壇是寨子的壹件大事,稱為安殿。薩壇建成後,要舉行安殿儀式。
全寨男女身穿盛裝,在薩壇前踩歌堂,吟唱《薩之歌》,歌頌薩的功德,冀求薩的保佑。侗族對薩最為虔誠,時不時要奉祀這位老祖母。初壹、初十要燒香敬茶。
每年的新春是祭薩的日子,屆時全寨男女集合在薩壇。年輕婦女們手牽著手或手搭著肩圍著壇前石坪邊唱邊舞,祈求薩在新的壹年裏降福 消災,保寨安民,風調雨順。祭畢,眾人圍坐薩壇就餐,表示與薩***進午餐。
這時,鳴鑼燃炮,男的吹笙前導,女的隨後又邊歌邊舞。在春節,寨裏男女歌隊、戲班或蘆笙隊要出發去別的村寨為也時,也要先到薩壇前祭祀,以求出行順利。
古代,寨眾出師抵禦外敵時,更要祭祀薩,祈求薩的庇刀槍不入,勝利班師。關於這位始祖母的身世,據傳說是壹位為維護侗族先民利益而犧牲的女英雄。
侗族崇拜薩歲實際上是壹種祖先崇拜。長期以來,在侗族民間形成了壹整套薩文化,包括有關薩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踩歌堂、吹蘆笙以及各種敬薩祀薩活動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百度百科-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