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八月十五月圓,壹塊月餅又香又甜。

八月十五月圓,壹塊月餅又香又甜。

“家裏的月光多明亮啊!,糕點是童年的芬芳。”

比起脆桃酥、芝麻酥、甜而不膩的糯米粉,小時候更喜歡平時吃不到的月餅。

我小的時候,月餅大多是芝麻、冰糖、五仁和豆沙。

“小蛋糕就像嚼月亮,裏面有松脆和果肉。“

冰糖芝麻月餅,壹次壹顆冰糖。輕微牙痛的糖果脆脆的,至今記憶猶新。

五仁月餅,最經典的搭配當然是杏仁、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和瓜子仁。在我的記憶中,餡料中的堅果脆脆的,還有閃亮的紅色和綠色的絲綢,嚼在嘴裏既香甜又堅韌。

問家長和所有人,沒人能說出是什麽。長大後,我帶著好奇問了做蛋糕的朋友,才知道那是用橘子皮、木瓜皮等切絲,用糖溶液腌制而成的。

豆沙月餅是我最喜歡的。餅皮酥脆連續,豆餡沙沙糯。咬壹口,月餅渣滿滿,唇齒留香。

豆沙在嘴裏翻滾,慢慢融合,非常過癮。

記得小時候,每到中秋節,我這個“好吃佬”都會在家裏翹首以盼,等著爸媽買月餅回家。

當時月餅的包裝很簡單,用白色蠟紙包裹,正面印有不同口味的圖案。有些是月宮仙境,有些是玉兔看月亮,有些是鮮花盛開,有些是月影燈籠。

小心翼翼地打開蠟紙包裝,以免弄亂月餅和打破外殼。她壹邊聽父母講述嫦娥後羿的故事,壹邊津津有味地嚼著月餅。

吃飯結束時,別忘了把蠟紙對折,擡起頭抖抖手,輕輕拍打蠟紙,把散落在包裝紙上的餅皮倒進嘴裏,嚼幾口,幸福地咽下去。

然後,我會伸出舌頭小心翼翼地舔蠟紙裏的面包屑,生怕掉在地上。

“月到中秋分外明,情到深處分外濃。中秋節賞月,男女老幼吃月餅。”

如今,在街上各式各樣的月餅中找到美味的月餅並不容易,找到美味的傳統月餅更是難上加難。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住在遍地鮮花的春城。在節日期間,請三思妳的親戚。我可以用什麽傳統風味來撫慰我想家的胃?我在老式硬殼火腿月餅中找到了答案。

這個蛋糕有多好吃?

只要咬壹口,妳就知道這是壹個節日!

老式火腿月餅是大文學家汪曾祺先生最推崇的昆明風味,又名“四兩坨”,號稱全國第壹。

雲南火腿月餅,作為北京、廣東、蘇聯、潮州和雲南五大傳統月餅流派之壹,就像油炸饅頭壹樣沒有花哨的外觀。

火腿月餅不僅是雲南人的最愛,還遠銷海外,是糕點界的壹絕。

“三分皮,七分餡。三分胖,七分瘦。”

手動斷開:

“波爾多皮很脆,火腿很誘人,糖很甜。“

咬壹口,酥脆的外皮香氣四溢,火腿餡中的肉丁晶瑩剔透,就像壹顆熟透的紅石榴。肥瘦均勻,顆粒飽滿。

慢慢咀嚼,妳的嘴裏充滿了迷人而新鮮的火腿、豬油、蜂蜜和糖的香味。脆,脆,軟,有彈性,鹹和甜...令人難忘。

據記載,雲南老火腿月餅始於清朝鹹豐年間。大約在1872,省長徐之明、官方廚師胡山和他的兒子胡增貴用精制熟面條做皮,用雲南特產宣威火腿做餡,輔以糖、蜂蜜和豬油。

手工制作,將面團搟開,裹上精心準備的餡料,揉成團,放入烤箱烤至表皮金黃酥軟,取名“火腿四兩坨”。

汪曾祺曾在《人間草木》壹書中解釋說:“過去四個月餅壹斤,按舊秤為四兩壹,稱為‘四兩’。

相傳,慈禧太後品嘗後對這塊蛋糕大加贊賞:

“酥而不碎,香而不燥,油而不膩,甜而不尷尬。”

老字號火腿月餅是中國美食史上的傳奇,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宣威火腿是它的靈魂。

據《宣威縣誌》記載,宣威火腿:“披綠袍者,其肉厚,瘦肉豐富,蛋白質豐富,鮮嫩可口,鹹淡而不膩。”

切段,肉細油稀。瘦肉像玫瑰,肥肉像牛奶壹樣白,骨頭略帶粉紅色,就像血液還在滋潤,每壹塊都有時間的味道!天然制作的火腿月餅味道極佳。

從前,在8月15日之前,買火腿和月餅的人擠滿了街道,月餅壹烤好就被搶購壹空。

據說,民國時期,為了保證中秋節期間火腿和月餅的供應,當時在雲南朱任酒席的龍雲專門派了壹支軍隊保衛月餅店,以維持購買火腿和月餅的秩序。

世界上的煙火最能觸動普通人的心。

從小時候在家吃月餅到現在離家千裏盼月餅,老月餅還是那麽樸實無華,沒有多余的包裝,又堅守著原汁原味。

昨天,我收到了父母從老家寄來的老式豆沙月餅。我打開閃亮的蠟紙,聞到了久違的月餅香味。

咬壹口童年月餅,回憶灑得到處都是。

“8月15日月圓,爺爺給我打月餅。月餅又圓又甜又香,壹塊月餅飽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