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111歲 三更半夜想起過世的兒子,還是會哭
2016-01-14 03:32:58
周有光身上的標簽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壹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壹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註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提出“終身教育,百歲自學”,從關註語言學到世間萬象,他對百年洞見加以提煉和訴說,無疑更透徹。100歲出版了《百歲新稿》、104歲出《朝聞道集》、105歲出《拾貝集》、108歲出《周有光文集》,110歲時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問世。
“我的身體狀況還是好的,只是年紀大了壹些。年紀老了,但思想不老。”昨日,著名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迎來111歲生日。
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曉園接受成都商報記者專訪時說,過去這壹年,周有光送走了壹個不同尋常的壹年,聽聞八十多歲的兒子病逝,精神備受折磨,住進醫院,幾次被下病危通知書,最終在悲痛中戰勝病魔挺過來。
為周有光出書的責編葉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壹幕是去年住院期間,周有光和楊絳的壹次歷史性會面。
111歲生日
用粉絲送的芨芨草當火柴 點燃了生日蠟燭
昨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聯系到《從世界看中國——周有光百歲文集》的責編李靜韜時,她剛從周有光先生家中出來,她說:“因為是周有光先生的生日,老人家心情很好,精神也不錯,家裏很熱鬧,因為晚上會有家人的聚會,所以我沒有久留。”
下午,成都商報記者又聯系到高級工程師、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曉園,毛曉園說:“我是他九妹的女兒,在北京工作,所以和舅舅有比較多的相處機會。每次去,舅舅就會說‘妳來了,好,好,今天有兩條重要新聞’……”
昨日,周有光111歲生日是怎麽度過的呢?“全家親戚都去了”,毛曉園說。周有光是江蘇常州人,早上,常州的親戚朋友們送來了蛋糕,還從北京的常州賓館做了很多常州美食送到他家,中午壹家人圍在壹起吃飯。還唱了生日歌,切了蛋糕。眾人給周有光戴上了壽星帽,圍上了紅圍巾,蛋糕上插了三支蠟燭,表示111歲,但是幽默的周有光突然說:“我111歲,就等於1歲,壹事無成,以後要少說空話。”說了這個話後,插上的三根蠟燭,他要求只點燃壹根。周有光還精神矍鑠地說:“年紀老了,思想不老。年紀越大,思想越新。”
周有光昨日收到各種禮物,除了書籍、手工藝品、特制壽碗外,還有壹份特殊的禮物——壹包芨芨草。周有光曾經在壹篇《奇妙的芨芨草》中回憶過,以前在幹校的時候,因為很貧困,芨芨草不僅可以當柴燒,還能做制品,比如用小刀削了當牙簽。昨日,壹個不認識的粉絲從甘肅寄來壹包芨芨草,讓毛曉園轉交給周有光作為生日禮物,“把芨芨草拿給舅舅時,他很高興,回憶了很多往事,還把芨芨草當火柴,點燃了生日蠟燭。這個很有意義。”
毛曉園還向記者介紹說,現在周有光住的仍然是“很老很老”的房子。家人曾經說要給他換個有電梯的房子,但他說年紀大了不願意折騰。毛曉園說,“舅舅的知識積累實在太豐富了,記憶力極強,每天他都堅持看新聞,有時他跟我們講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什麽都知道。聊天時,我還拿筆做記錄,真是自愧不如。”去年巴黎發生恐怖襲擊,周老馬上讓小保姆打電話給張森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朝聞道集》等書的策劃人),讓他到家裏聊聊。最近,他還饒有興趣地追看了《大秧歌》《羋月傳》等熱播劇。
不尋常的2015
兒子病逝備受折磨,被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
談到去年的壹次家庭聚會,毛曉園說,“記得去年也是這個季節,表哥周曉平讓我們把他接到舅舅家,他說要回家陪舅舅過生日。壹個多月沒見,父子倆見面非常高興,吃了晚飯後還壹起唱了歌,先用英文唱了聖約翰大學的校歌,接著又用法文唱了《馬賽曲》。這麽多年,我們第壹次聽到80多歲的表哥和110歲的舅舅壹起唱歌,令人動容。”
過完生日後,周曉平還在父親家住了幾天,才回到自己家,但誰能想到這竟是永別。周曉平2015年1月22日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毛曉園說,全家人不知道該怎麽和周老說周曉平去世的噩耗,但周有光似乎察覺到了什麽。“去年1月27日晚上十點半,舅舅睡不著,讓保姆把他推到大表姐床前,他說,我想問妳,妳到北京來有什麽目的?我們來對對牌……”那天晚上,周有光講了周曉平的壹生,還講了大自然的規律。
周曉平去世後,2015年2月,周有光因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等問題住進醫院,“表哥去世對舅舅的精神折磨很大,他身體變得虛弱了,人也清瘦了。對於舅舅來說,2015年是不尋常的壹年。因為三個多月內,被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6月以後,就慢慢恢復了不少,身體康復後,他就出院了,現在有時三更半夜想起曉平表哥還是會哭”。
這壹年,周老的飲食不像之前可以隨便吃烤鴨了,主要以營養液和雞蛋羹為主。從醫院回到家,周有光告訴外甥女,“風暴已經過去,我都好起來了。”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毛曉園供圖
周有光長壽秘訣
少吃補品 生活要有規律
過去的這壹年,周老的飲食主要是營養液和雞蛋羹,不復往日大啖烤鴨和蔥油海參的“豪氣”,人清瘦不少。周老的精神時好時壞,兩個保姆日夜守護著他,身體狀況已無法堅持看書做學問,但老人依然會看新聞。
周老有“三不”原則:壹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
他在自己撰寫的書中透露長壽秘訣:張允和在世時,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時喝清茶,有時喝英國紅茶,有時喝咖啡。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定。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朋友來了,我們也宣傳這個道理。
我們很少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從前在銀行裏,很多人請客,不能拼命吃,山珍海味會吃壞人。我想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要有規律,同時胸襟開朗。健康有物質方面,有精神方面。物質方面我們要求不高。不要生氣,都是小事情,吃虧就吃虧。
周有光和楊絳
醫院會面互道“久聞大名”
《周有光文集》的責任編輯葉芳女士經常去探望周老。昨日,葉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去年,在周有光住院期間常去探望他,希望周老能夠走出兒子去世的悲痛,她會主動跟周有光談到個人的憂傷,但是周有光打斷她說,“不要談我個人,我們來談談這個世界。我是認真地思考了這個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