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亞洲國家中秋習俗

亞洲國家中秋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壹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壹並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壹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裏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壹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

隨著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今年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壹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嘗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嬉鬧。

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裏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了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合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遊牌”

新加坡是壹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壹年壹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借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新加坡是壹個旅遊城市,中秋佳節無疑是壹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壹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壹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2004年中秋節,在新加坡河畔矗立著壹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制作的祥雲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著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壹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禦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裏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註目。

馬來西亞、菲律賓:華僑華人不忘中秋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壹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壹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彩,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

在韓國,中秋節是和春節元旦同等重要的大節日,從農歷八月十四日開始全國上下就要接連放假3天,慶祝中秋佳節。韓國中秋節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團聚到爺爺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後全家人壹起喝酒、跳舞、賞月 慶祝。中秋節習慣吃“松糕”,這是有點類似月餅的食物。

泰國“祈月節”跟中國中秋節壹樣,也是在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泰國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人們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禱,拜觀音菩薩和八仙。傳說,中秋祈月,八仙會帶著壽桃到月宮給觀音祝壽,神仙們就會“降福”。此外,每家每戶桌上還擺滿了“桃”、“月餅”之類美食。

緬甸人在8月的“月圓日”要張燈結彩,以慶祝“光明節”的到來。緬王每年親自主持慶祝活動。國王還要在衛隊和文武百官簇擁下,出宮觀燈並舉行盛大施舍。 節日之夜,緬甸萬家燈火,亮若白晝,到處是“不夜城”。各地還要通宵達旦放電影、演出話劇及木偶戲、跳舞唱歌,佛塔內還有大規模的布施齋飯等活動。

印度人稱中秋節為“明月節”。在月圓之夜,年輕婦女頭頂5個重疊的泥水罐,站在駱駝背上,慢慢爬上沙丘,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明月節”又名排燈節。排燈節壹般延續5天,紀念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智慧戰勝無知。節日期間,所有建築、水體都被扮亮,或蠟燭,或油燈——這些都是篝火時代之後最早期的人工取火方式。

斯裏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歷”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壹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月圓節”這天,斯裏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都爭先恐後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

柬埔寨人,在佛歷十二月上弦十五日舉行傳統的“拜月節”。這天清晨,人們開始準備供月禮品,采鮮花、挖木薯熬湯、舂扁米,煮甘蔗水,壹派歡樂繁忙。晚上,大家把供品放進托盤,當月上樹梢頭,人們虔心拜月,祈乞賜福。拜畢,老人把扁米塞進孩子嘴裏,直到塞滿不能咀嚼時方止。這表示“圓圓滿滿”、“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