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被踢後,只是楞楞地站在原地。是僵硬,也是不知所措,或是習以為常。。。
隨後,妞妞媽又被網友扒出了衣架“教育”照: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妞妞被嚇倒貼著墻壁哭。
這樣對待孩子的行為,領廣大媽媽網友們,義憤填膺,氣憤非常。
的確,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恩賜的小天使。
只可惜,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充滿愛與關心的家庭中成長。而不同的幼年成長經歷,會對妳的壹生造成影響。
對,它的影響力就是那麽強,能深入妳的性格。
它有壹個名字,叫做: 原生家庭。
那麽出身於不同養育質量原生家庭的孩子,他們會有多大的差別呢?
壹、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度,天差地別
童年的我們,是那麽的弱小,以至於我們需要依托父母的照料,才能存活。
即使遭受到父母的暴力對待,孩子們也不明白這是為什麽,會主觀地認為是自己做錯了,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會發脾氣,動手打自己。
而父母對孩子而言,是壹面“鏡子”,孩子們需要通過這面“鏡子”來認識自己。
如果父母對孩子壹直是關愛有加的態度,孩子通過父母的這面“鏡子”,認識到自己是壹個討人喜歡,受父母歡迎的寶寶。這會培養出孩子對他人的信任感,長大後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會更強。
但如果孩子從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中,解讀到自己是個壞寶寶,總是做錯事。那麽他就會認為自己就是個不受歡迎,做不成事的人。
這類自我價值認可低下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因為幼時的自我評定已經埋下了種子。這顆種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芽、長大。
用大白話來說:什麽樣的種子,結什麽樣的果。
老人家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二、優質的原生家庭能夠讓妳獲得美滿的婚姻
那些從小能夠受到父母悉心照顧的孩子,能夠形成信任他人的品質,從而逐步學習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父母要做到什麽樣的照顧,才能算得上是優質的原生家庭呢?
當孩子餓的時候,他不單能夠得到妳送來的食物,還能得到妳低聲細語地安慰。妳通過妳的行為,解決了孩子饑餓的問題。並且孩子從妳的語言、語氣中,感受到了妳對他甘之如飴的愛與照顧。
這個時候,孩子通過妳的這面“鏡子”,看到了自己是個被愛的孩子,是個受歡迎的孩子。這會讓他的心理健康的發育。
此時,他就發展出了對於妳的信任感。他相信在妳的照顧下,他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各項生理、心理需要都能夠得到相應。
他對於自己的評價就是:我是個好寶寶,我值得被愛/被得到照顧。
這類孩子長大後,會在人際交往表現上顯得自信、大方。因為他從心底裏相信自己是個值得被愛的人,這樣的信心會讓他在兩性交往中不卑不亢。
往往內心健康、陽光的人,更容易獲得美滿的婚姻。因為他相信自己、也信任伴侶,同時他的自信與人際交往能力也會讓他顯得更有魅力。
那些沒有得到原生家庭父母良好照顧的寶寶,在情感上會有什麽樣的表現呢?
壹位在四川打工的單身媽媽,總是覺得身體不舒服。
壹開始她以為是自己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打工,太過辛苦才造成了不適。
這樣的不舒服,反反復復。
每次不舒服的時候,能夠照顧她的,也只有自己4歲的女兒:洋洋。
洋洋看到媽媽不舒服,會很懂事的倒水給媽媽喝,用小拳頭給媽媽捶捶背。
原本是壹幕母慈子孝的真情實景,而真相卻令人唏噓。
洋洋媽會反復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洋洋往她喝得水中下藥。
洋洋媽很不理解,自己這麽辛苦照顧著的幼齡女兒,怎麽會想到給自己下藥。
女兒是有多恨自己呢?
當地記者問訊後立馬去了洋洋媽那簡陋的出租屋中進行了采訪。鏡頭中,洋洋媽壹直在抹眼淚,而洋洋則奶聲奶氣的說出了會給媽媽下藥的原因。
洋洋說:“平時媽媽總愛發脾氣,只有在媽媽生病的時候,才會抱著我說她只有我,也最愛我。”
所以,對於四歲大的洋洋來說,她 給媽媽下藥,是為了獲得媽媽的愛。
像洋洋這樣,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穩定的照顧。 對她的愛,是有條件的存在。 這就會造成孩子在長大後,會遵循這種模式去尋找愛人。
例如:
洋洋這樣的孩子,只有在父母脆弱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那麽她們所遵循的模式是:被依賴,被需要 (條件) ,才能感受到愛。
那麽她們長大後,會不由自主地去尋找壹些能力弱、愛依賴他人的伴侶。
因為只有通過這樣,她們才能相信自己是被他人愛著(需要著)的。
又或者:
父母從小管理嚴格,不斷地向妳提出要求。像是:考試分數、行為舉止等。
只有妳達到要求後,妳才能感受到父母對妳的愛與欣賞。
那麽長大後,妳會不知不覺地更容易被那些像妳提要求的人吸引。
在壹些戀愛案例中,妳能夠發現優質男,各方面都不錯。前壹個女朋友人好,善良,從不亂花錢。之後交了壹個女朋友,總是要求他買這買那,還矯情地使喚他做事 (條件) 。
但這名優質男,就是愛死了那個習慣像他提要求的女朋友。
常人以為是女孩子作,把這個優質男吃的死死的。
其實,第二任女朋友恰恰符合了優質男從原生家庭中生成的固有模式。
三、原生家庭決定了妳的情緒復原力
孩子們都是天真、活潑的,他們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沒有成年人那麽多的顧及。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處理,會改變孩子應對自己情緒的方式。
目前在網上被熱議的童模妞妞,在曝出在拍照時太累了,鬧情緒。妞妞媽立馬伸手做出打罵狀,妞妞馬上換上了笑臉對著鏡頭,擺擺手,扭扭屁股,完成了壹套標準化拍攝動作。
當孩子們累,被父母打的時候,正常的情緒反應是:不開心、哭鬧。但妞妞的情緒已經被反轉,心裏不開心,但在鏡頭前擺出了開心狀。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正常的情緒表現被扭曲,長大後孩子們就會在情緒處理上出現問題。
1. 出現自我壓抑/攻擊。
當感到不開心時,不敢在他人面前流露,自我壓抑。回到家獨處時,才敢流露出真實的情感。
但我們都知道,如果把情緒壓抑久了,是很容易出現抑郁傾向的。並且,在獨處時感到難受,也沒有旁人可以寬慰自己,這樣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沼。
這樣的狀況久了之後,可能會出現自殘、自傷等自我攻擊行為,比較危險。
2. 容易把小事件災難化
孩子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少不了摔跤。壹摔跤,不論是摔疼了,還是出於害怕,孩子最初的表現都是苦惱。
優勢原生家庭的父母,會跑過去先安慰寶寶,鼓勵他繼續嘗試;而失敗的父母,會對孩子的苦惱視而不見,甚至譏諷、責罵寶寶:“至於哭成這樣嗎?這麽大了,還走不穩路,笨死了!”
對於受到父母鼓勵的寶寶,他會不斷地從實踐中學習到自己是有能力去做到的,並且會對自己生成去探索的勇氣和信心。
他們在長大後,即使遇到了生活事件的打擊。他們也能快速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就跟當時幼小的他,摔倒後沒有力量爬起來,但通過父母的照顧和鼓勵,他學習到了自己可以不斷地聯系和成長。
對於受到父母譏諷、責罵的寶寶,他們長大後會懼怕嘗試新事物。因為童年的遭遇,讓他們缺失了對於探索新事物的勇氣和信心。
因為幼時的他,在摔倒後沒有獲得幫助與鼓勵。而且摔倒受到了父母的批評,孩子會認為:只要自己沒做好,就會失去父母的愛。
這會成為他內心的烙印。
長大後,他們會習慣性的害怕去接手處理事件,因為在他們從小形成的概念中,自己是沒有能力做好的。這類人,容易成長為沒有擔當的人。
不是他不願擔當,而是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擔當,也害怕處理失敗會失去親人的愛。
每壹對父母都希望自己培養出的孩子,是優秀的娃娃。就像《都挺好》中蘇大強說的:人老了比什麽?就比子女啊。我贏了。
如果妳想要讓孩子的人生贏過同齡人, 那麽妳的雞娃,不是從孩子的學習抓起,而是在孩子早期的養育照顧上入手。為孩子提供壹個優質的原生家庭,遠勝於送孩子出國留學。
要知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深遠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