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第二次印巴戰爭時除了為巴基斯坦提供了飛機,坦克大炮外,毛主席幾乎決定派兵增援巴基斯坦,挽救了巴基斯坦,幫巴基斯坦保住了巴占克什米爾地區,第三次印巴戰爭發生於1971年,當時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中,除了做外交和道義上的對巴基斯坦支持外,以無力對巴基斯坦做軍事上的支持,導致巴基斯坦失敗,失去東巴基斯坦也就是說,巴基斯坦能保住自己當前的領土完整和對巴占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是與中國的支持緊密聯系的, 巴基斯坦人民都知道著壹點,絕大多數巴基斯坦人,從上到下對中國都心懷感激,對中國友好這是中巴友好的原因,我們中國人民要愛惜保護中巴友好,因為這對我們抗衡印度來說是很重要的
下面將陸續轉錄楊公素關於印巴第2和第3次戰爭的回憶,可以看出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出馬處理巴基斯坦總統求援的經過:
以下為轉載:
1963年,外交部調我回北京,擔任第壹亞洲司副司長,當時的司長是章文晉。不久,章文晉調出當大使,由副司長張彤任司長。第壹亞洲司主管社會主義國家外的亞洲國家的外交事務,第二亞洲司則主管社會主義國家蒙古、朝鮮、越南、柬埔寨、老撾的外交事務。當時同我國建交的除社會主義國家外,亞洲與我建交國家最多,又多是鄰國,因此事務很多。
1964年出了兩件事。壹是正當我們原子彈第壹次爆炸成功時,赫魯曉夫下臺了。那時中蘇關系因與赫魯曉夫反華而走下坡路,他的下臺和我核試驗成功成為鮮明的對照。我們高興得很,適逢章文晉動身出國,於是張彤、我同章文晉三人到江西餐廳痛飲壹番,以示慶祝。我從來喝酒很克制,這次卻幾乎醉倒。第二件事就是“四清”。從60年代初起,黨中央、毛主席就提出要進行農村社教運動,清理農村中的四不清問題,這是當時極為重要的運動。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在桃園村搞“四清”,創造了“桃園經驗”。劉少奇很重視這個“桃園經驗”,叫王光美做報告講述“桃園經驗”的內容及意義。這個報告只有副部長以上的幹部才能聽,外交部則受到特別照顧,司長也可以去聽。當時有壹種說法,沒有去農村搞過“四清”的幹部,將來不能當部長及中央委員。1963年張彤當了司長後積極地要去參加四清運動,把全司的工作交我負責。我們同他開玩笑說他要當中央委員了。
從1963年夏季起我就擔負起第壹亞洲司全司的工作。當時遇到幾件重大國際事件。首先是蘇加諾發起壹個新興力量運動會,以對抗那時的奧運會。他邀請新興力量國家即二戰後新獨立的亞非國家參加。而壹切主要具體事務如邀請參賽國家等,則先由我國外交部通過內部協商決定;各國運動員隊伍去印尼的旅費,需要幫助時也由我國出,運動會則由印尼辦。當時的壹切運動用具,甚至連印尼運動員的用具都是由我國制作的。為這件事,我同國家體委副主任黃中忙了好壹陣子。中國體育代表團兼政府代表團團長是賀龍元帥,我們又向他匯報請示過幾次。
巴基斯坦總統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在亞洲司,我遇到的最重要的事件還是第二次印巴戰爭。
1965年5月,巴基斯坦與印度在巴印邊界庫奇蘭恩地段發生爭端並導致武裝沖突,接著巴軍在克什米爾發動大規模進攻,直攻到克什米爾首府斯利拉加附近,戰局對巴有利。但不久印度從側翼進擊,軍隊直搗巴基斯坦的拉合爾,截斷了巴軍後路。巴軍從克什米爾敗退,集中全力守禦拉合爾。壹時間戰事甚為激烈。
自解決中巴邊界問題和1964年巴總統阿尤布"汗訪華後,中巴關系較為友好。在這次巴印沖突中,中國政府於5月初發表聲明,指責印度的擴張主義,支持巴基斯坦的抵抗戰爭,在外交上給巴以支持。但巴軍在拉合爾的抵抗極為困難,軍火與物資供給也很緊張。於是他們向我國求援。當時的巴基斯坦駐中國大使羅查三天五天來到外交部,並要求直接見周恩來總理。他除通報戰爭情況外,還轉送巴總統的信件或口頭要求,請中國給予種種援助。
巴大使見周總理時,每次我都在場。總理有什麽指示,都由我回來向部領導匯報並轉告各有關部門辦理。有幾件事令我至今難以忘懷。
在保衛拉合爾的戰鬥中,巴坦克部隊在大炮和步兵之前向印軍沖鋒,結果損失嚴重,亟須坦克補充。巴坦克司令來到中國,並在羅查大使陪同下面見周恩來總理,要求中國支援坦克若幹輛。當天下午,總理就命我乘專機陪同他們去我國某坦克制造基地參觀考察。巴坦克司令見到我們的新制坦克後,親自駕駛著開了壹圈。他跳出車艙後,豎起了大拇指:“這種坦克好,我們就要它。”第二天返回北京,我向周總理作了匯報,總理向有關部門查問後,始知此種坦克存數不多,但總理還是命令從現役部隊使用的坦克中撥出壹部分支援巴基斯坦。此事使巴軍及阿尤布總統萬分感激。
現在的孟加拉國那時尚屬巴基斯坦,稱為東巴。東巴與西巴中隔著壹個印度。印度向東巴進攻,西巴的援助不能越過印度大陸,只能繞行錫蘭(斯裏蘭卡)海道,費時費力。後來,巴基斯坦改用飛機繞道運輸支援軍火、物資及人員。這樣壹來,巴空軍疲於奔命。那時蘇加諾在印度尼西亞執政,主張新興國家集體反抗侵略。他對於支持巴軍抵抗印軍極有興趣,乃派其空軍司令秘密來華商談,印尼如何支援巴基斯坦的問題。
這位印尼空軍司令秘密來華時,周恩來總理命我從機場陪他直接到西花廳。總理親自接見他,同其討論巴印戰爭形勢。總理告訴他,目前第三國不宜插手,而且印尼空軍沒有理由而且更無法參加戰爭,現在所能做的只有給以物資等援助。會談結束後,周總理又請巴大使羅查和其武官來西花廳同印尼空軍司令會見,並與他們***同進餐。此次會見時我壹直在場,深深體會到周恩來總理處理國際關系問題的慎重態度。
正當第二次巴印戰爭處在關鍵時期之際,巴總統壹再要求中國方面出兵進行支援,使印度處於兩面夾攻之下。
面對出不出兵這個重大問題,周恩來總理曾召集有關部門特別是總參及各部討論多次,大家認為支援是可以的,但如何支援則是壹個重要問題。
毛主席擬定出兵援巴,周總理修改“最後通牒”
那壹年的9月,適逢我國舉行全國運動會,各省各軍區領導都來到北京。在賀龍元帥宴請毛澤東及各大軍區、各省市主要負責人的宴席上,毛澤東對周總理談到援巴事宜,主席說,要出兵就應尋找與巴接界最近處出兵為好。這表明毛澤東已經同意出兵援巴。外交部經過研究,認為印度軍隊在最近兩年內壹直在西藏西部及中錫(金)邊界挑釁,當時中錫之間已劃定邊界,而印軍在邊界山口如乃堆拉山口壹帶修築大批工事,幾年間***修有大小工事約有56個,肆無忌憚地破壞著中國的領土和主權。考慮到中錫邊界以南為中印及東巴最近交接處,於是我國決定準備在此地區給印度以打擊,以支持巴基斯坦;在此之前,先給印度政府下壹個“最後通牒”式的照會。
9月15日晚,給印度政府“最後通牒”式的照會在西花廳擬好,周總理當即命我於當晚送交印度駐華臨時代辦梅達。我回到部裏,在16日晨兩點把梅達召來,當面遞交了照會,限印度於三日內拆除它在中國錫金邊界壹側和跨中錫邊界線上的所有侵略工事,並立即停止在中印邊界和中錫邊界的壹切入侵活動,保證今後不再越境騷擾,否則,由此而產生的壹切嚴重後果,必須由印度政府承擔全部責任。梅達看了照會後,想向我提出辯解。我馬上阻止他說,時間有限,請不要浪費時間,還是趕快將照會送回新德裏。於是,他只好急忙登車而去。
自然,我們除提出最後通牒式照會外,還有壹些軍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兩面夾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錫邊界上的壹切工事,退還了其擄劫的藏族同胞和牲畜等。這是我辦理與印度邊界交涉事宜以來最稱心的壹次。
在這個照會中有壹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印度政府在美帝國主義及其同夥的支持下,壹貫對它的周圍鄰國推行沙文主義和擴張主義政策……現在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中國政府壹貫認為,克什米爾問題應該像印巴兩國向克什米爾人民保證的那樣,在尊重克什米爾人民的自決權利的基礎上加以解決。這就是中國不介入印巴爭端的含義。但是,不介入絕不等於不問是非,決不等於中國可以同意克什米爾人民的自決權利遭到剝奪,也決不等於中國可以同意印度借口克什米爾問題侵略巴基斯坦。中國的立場過去是如此,現在仍然如此……只要印度有壹天還在壓迫克什米爾人民,中國就壹天不會停止支持克什米爾人民要求自決的鬥爭,只要印度有壹天還在對巴基斯坦進行肆無忌憚的侵略,中國就壹天不會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義鬥爭……
這段話是周恩來總理指示我們寫的,並經他親自修改加了進去。在中國關於中印邊界問題給印度的照會中加入這壹段話,似乎有些離題。這個照會在16日的《人民日報》上以頭版頭條新聞登出,它給世界各國的信息是很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