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妳還知道有關唐三彩的哪些知識?

妳還知道有關唐三彩的哪些知識?

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在同壹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

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

唐三彩是壹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呈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壹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1] 。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現藏故宮博物院)

制作唐三彩,是先經過舂搗、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壹定形狀,再修整、晾幹後,放入窯內經1 000℃燒制,待冷卻後,上釉掛彩,再入窯焙燒至900℃即可。

三彩釉陶始於南北朝而盛於唐朝,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因為常用三種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點,所以被後人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在古代是冥器,用於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唐三彩的關註增多,以及唐三彩復原工藝的發展,人們熱衷於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僅在唐代國內風行壹時,而且暢銷海外。還在印度、日本、朝鮮、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發現唐三彩。

2工藝原理編輯

唐三彩是壹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赭、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壹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3分布編輯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西安和洛陽兩地,在西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達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壹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鳴,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各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4歷史編輯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壹時期產生的壹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5發現編輯

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洛陽北邙山壹帶因工程而毀壞了壹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唐三彩隨葬品。常見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那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檐帽,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聯想起當年駱駝行走於“絲綢之路”上的景象。

6興起原因編輯

三彩仕女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它的歷史原因。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漢族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不斷發展,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

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壹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是作為壹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規定,壹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麽壹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壹個主要原因之壹。

7鼎盛時期編輯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所以說唐三彩從另外壹個側面也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化壹樣,***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從現代的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壹個劃時代的裏程碑,因為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並用,在我國的漢代,已經有了兩色,即黃色和綠色兩種釉彩在同壹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後,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時得到了運用。從陶瓷史上有人考證,這和唐代當時的審美觀點起了很大的變化有關。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到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括許多外來文化,這個時候從繪畫、陶瓷、金銀器的制作,形成了壹個燦爛文化的特點。

8誕生背景編輯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壹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歷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2]

9制作工藝編輯

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沈澱、晾幹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煆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麽壹個過程,然後這壹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10成型方法編輯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輪制、模制、雕塑三種,在壹件器物上,幾種方法往往結合使用。輪制,是用輪車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壹個木質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入土內,上端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旋轉,利用輪車的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制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規整。日用器皿中杯、盤、碗、碟、瓶、爐、壺、罐等,多采用輪制成型。模制,與近代陶瓷制造業中的手法擠漿法相類似。多用於制作形狀簡單的小件物品。模制成型分單模和合模兩種。單模是將泥料放入模子後擠而成,這種單模適合於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及其他小附件。雙模是用兩個半模壓制後對接而成,合模適用於生活器皿、傭、動物及較復雜的器物構件。雕塑成型多適用於大型的傭類和復雜的器皿。壹件較為復雜的三彩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種成型手段。[3]

11特點編輯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面來講,它的造型與壹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馬也不同。

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壹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出土的唐

三彩女立俑(現藏故宮博物院)

三彩,從分類來看主要也是分為動物、器皿和人物三類,尤其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壹,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壹,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壹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妳們看到這是壹匹靜立的馬。但是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麽動靜壹樣,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也可見匠人們高超的制作工藝了。

釉色

唐三彩的另外壹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壹件器物上同時使用紅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紅、綠、白三色,讓它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後在高溫下經過高溫燒制以後,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後,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復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點。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壹致的。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胎質

唐三彩胎質白中泛淺紅、淺黃色。胎土細、實,含有礦物雜質。由於大多從墓中出土,歷經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有風化現象;仿品多為瓷胎或以石膏為胎,胎質潔白、細膩,無風化現象。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上手手感較重。

產地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

唐三彩駝和外域商販

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壹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裏風塵。

河南鞏縣三彩窯位於該縣的大、小黃冶村,其距縣城東約10公裏,位於站街鄉西南2.5公裏的黃冶河兩岸的臺地上。它們前臨壹條長約11公裏的河流,此河在當地分段命名,從發源地青龍山峽谷至水底河村的這壹段叫寺河(因有唐代慈雲寺遺址),上遊從水底河村至白河村這壹段叫白冶河(因唐代在此燒制白瓷),中遊從白冶河村至大、黃冶村的這壹段叫黃冶河(唐代燒三彩器以黃為主色),下遊叫西灑河。

由於鞏縣南依青山支脈青龍山,北臨滔滔不息的黃河,伊、洛兩河東西貫穿縣境,所以水陸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黃冶河壹帶蘊藏著豐富的白色高嶺土和大量的煤炭資源,這就為三彩器的燒制提供了物質基礎,古人因地制宜,物盡其用,選擇這壹地點建立生產唐三彩的作坊、窯爐是很自然的,因而這壹帶也就成為唐代生產唐三彩的發源地,而且還是所發現的三彩產地中專門燒制三彩器的窯地。

歷史意義

唐三彩這壹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裏面,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壹種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區把它作為壹種工藝品來制作,並且從人們的使用中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