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通遼什麽地方最好玩?

通遼什麽地方最好玩?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東臨吉林省,南接遼寧省,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匯處。全市轄5旗1市1縣1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土地面積6萬平方公裏。通遼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總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38萬,占全國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國、全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通遼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裏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之壹,至今,仍保留著燕國長城、金代界壕、遼代古墓壁畫、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歷史文化古跡。這裏是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後和清代名將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裏,被譽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版畫藝術之鄉”、“中國民歌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和“中國紅幹椒之鄉”。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壹。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裏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壹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壹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壹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壹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壹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壹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壹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遊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壹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壹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壹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壹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裏木盟。哲裏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裏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裏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裏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裏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裏木盟先後改稱哲裏木省、哲裏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