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藝術家部落美食

藝術家部落美食

阜新歷史悠久,文明原始。早在76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它是“玉龍之鄉”和“中國第壹村”。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長期的民族融合必然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形式,並在阜新逐漸形成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特色,如飲食文化中的“喇嘛燉菜”“喇嘛羊肉”“蒙古大餅”;服飾文化習俗包括蒙古族男子的長袍、女子的繡袍、背心等。寺廟裏的經典舞蹈是恰瑪舞;還有“祭敖包”和“那達慕”等蒙古族節日。民間工藝和習俗包括繪畫、剪紙和放風箏。娛樂習俗包括“奔流黃河”、皮影戲、秧歌等。

阜新民俗文化概述

阜新秧歌

秧歌是阜新民間廣泛流傳的壹種文藝活動。它通常被稱為扭秧歌。它是壹種隨著鼓樂的節奏愉快地扭動全身的文學活動。參加表演的人都穿著古代服裝,拿著扇子或絲帶,有些人甚至裝扮成各種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如唐僧西天取經、白蛇傳、傻柱子和小媽媽。在領隊的帶領下,伴隨著鑼鼓聲,秧歌隊歡快地跳著舞,根據節拍走出各種隊形。整個秧歌現場真是鑼鼓喧天,嗩吶聲此起彼伏,五顏六色的扇子翩翩起舞,姿態優美,熱鬧壯觀。

蒙古戲劇

20世紀中期,阜新蒙古族戲劇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蒙古這片處女地應運而生。它在當地演出多年,曾在內蒙古、東北三省和北京演出,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評。因此,它得到了文化部的認可,並正式載入《民族歌劇誌》,填補了中國少數民族歌劇的壹項空白。阜新蒙古族戲劇以蒙古族短調民歌為基礎,是蒙古族唱、跳、扮、詩、騎、射的綜合藝術。

恰瑪舞

查瑪在藏語中是跳舞和跳躍的意思。俗稱“打鬼”“跳樓”。又稱“羌母舞”,又稱“金剛神舞”。它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印度。唐代,佛教傳入西藏。後來被藏傳佛教采用,成為寺院的“法舞”。300多年前傳入阜新,定居在360多座寺廟中。盛行於19的20世紀20年代,50年代後逐漸消失。其內容主要表現在神佛聯手,以神奇的佛教驅魔捉怪,以解除人間各種災難,將人們從泥潭中解救出來。

黛安舞

黛安舞是蒙古貞部落地區即阜新地區的壹種蒙古族舞蹈,始於清代,起源於薩滿教。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品種之壹。由於當時人們對疾病的恐懼,黛安舞的原始功能主要用於驅邪和治療疾病。後來,它流傳到民間,成為群眾自己驅邪治病的民間黛安。並加入了唱歌形式的舞蹈動作。起初,當妳作為搭檔演唱《黛安》時,有13名歌手和舞者。其中壹人擔任主唱,其他12人唱歌跳舞。舞蹈演員們拿著白毛巾,壹人領唱,載歌載舞。主要動作是雙手揮舞和雙腳跺地,節奏感強,風格簡單、奔放、刻板。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是壹個熱情的民族,也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蒙古族民間文化的燦爛瑰寶中,蒙古族貞民歌首屈壹指。蒙古族貞民歌在民間廣為傳唱,世代不衰。民間有句俗語:三個蒙古處女,兩個歌手,壹個說書人。蒙古族貞民歌被譽為蒙古族貞地區的百科全書。因為民歌從不同側面表現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民俗風情和生活狀況。如有表現部落生存發展的“雁”;有四位公主,表現了蒙古人和中國人的婚姻,還有抵禦外敵入侵和保衛家鄉的海大人等等。

焦寶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意思是“堆子”,即人造木材或土壤或石頭制成的樁。在象形意義上,它可以代表天、地和山川。在信仰喇嘛教之前,蒙古人信仰薩滿教,尊崇天地山川。他們認為自己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因此崇拜他們,為他們許願,祈求幸福和平安,這逐漸演變成祭祀敖包的習俗。信奉喇嘛教後,這種習俗壹直延續下來。祭敖包沒有固定的日期,通常在農歷五月十三日或六月十三日舉行。祭敖包規模大,形式多樣。屆時,敖包將密植樹枝,周圍懸掛色彩鮮艷的行走帶和紙旗,上面寫有經文,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宗教特色。

科爾沁好來寶

阜新呼爾沁地區的好來寶主要以單口說唱或對口說唱、團體說唱的形式出現。也有四個人獨自唱歌,或四個人壹起演奏胡琴,還有許多人說唱和其他團體表演。好來寶通過歌詞的內容來表現情節,用動作表情來吸引觀眾,以其優美的旋律、強烈的節奏感和幽默贏得了群眾的青睞。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光皮影戲,是藝人以驢、牛等皮革制作的戲曲影人、布景和道具的總稱,以人物為主。在阜蒙縣於寺鎮沙裏圖村,壹個自發的農村驢皮影戲課堂正在活躍。劇團的成員都是農民。他們忙的時候種地,閑的時候唱戲。劇目既有傳統劇目,也有貼近現實生活的新題材。造型簡潔誇張,表演聲情並茂,註重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和面部表情,唱腔介於《二人傳》和《評劇》之間,用韻活潑豪邁,遼西風格濃厚。

胡爾琴評書

流傳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胡爾琴評書是壹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經過無數蒙古族民間藝人的口頭說唱和傳承,它展現出無窮的魅力。胡爾欽指的是壹位拿著胡琴說書的藝術家。胡爾欽講故事是指以胡爾欽說唱故事為伴,以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為內容,以誦經、說唱、拍打和表演為表現手段的蒙古族民間藝術形式。

奔流黃河

“奔流黃河”起源於陜西和河南。民間壹般稱之為“轉九曲”或“轉燈”。阜蒙縣於寺鎮官員子嬰村以“跑黃河”習俗而聞名。“跑黃河”的習俗始於明末清初。當時,陜西和河南各地都發生了旱災和饑荒,許多災民無法生存,因此他們不得不“跑到關東”。在災民的遷徙過程中,當地“跑黃河”的習俗被帶來並傳承了下來。它有400多年的歷史。

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活動和獨特的民族風情。蒙古語意為娛樂,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聚會。那達慕始於13世紀初。當時,那達慕只舉行壹種比賽:賽馬、射箭和摔跤。如今的那達慕不僅有傳統的男子三項技能賽馬、射箭和博客比賽,還增加了烏蘭齊木文化表演、電影放映和篝火晚會等新內容。同時要開展經貿活動,交流物資,表彰勞動模範。其內容和形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那達慕這壹古老的活動正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集文化、體育、經貿、旅遊於壹體的草原盛會。

石家子瑪瑙節

2005年8月9日,阜蒙縣石家子鎮人山人海,彩球高掛。第壹部《中國?十大家族瑪瑙文化節在這裏舉行。這是全國首個“瑪瑙文化節”,是阜新乃至全國寶玉石產業發展史上的壹件大事。來自美國、烏拉圭、廣東、浙江等國內外的近萬名遊客和客商齊聚“十大世家”,壹睹“中國瑪瑙第壹鎮”的風采。

阜新剪紙

阜新地區的民間剪紙活動非常活躍。由於地處遼西,滿漢雜居、相互影響,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它分布在張復縣、清河門區、細河區等農村地區。彰武縣二甲子鄉左佳村羅家屯的李俊和朱月蘭的作品最為典型。李俊的剪紙作品受到已故民間剪紙藝術家李鳴宇的剪紙作品的影響,她即興創作,剪貼和繪畫壹氣呵成。

阜新風箏

風箏,又稱紙風箏,是風箏的俗稱。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阜新地區放風箏已在社會上廣泛普及。每年二三月份,許多老人和孩子都會在空地上乘著東風放風箏。許多學校還把放風箏作為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想象力、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第二課堂活動。

阜新瑪瑙

阜新瑪瑙資源儲量約占全國總量的50%,是中國最大的瑪瑙加工基地和交易集散地。2005年,中國瑪瑙產品的年銷售額達到5億元,而阜新達到2.5億元。阜新的瑪瑙產品及其營銷網絡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較高的知名度。

東藏文化-花冰

冰花是普安寺佛教文化藝術的獨特傑作。它的制作技術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是壹件精美的油畫工藝品。在藏傳佛教中,有兩種油塑工藝品,壹種是黃油雕塑,另壹種是冰花。壹般大型寺廟都可以看到酥油雕塑,青海塔爾寺的酥油雕塑在中國享有最高聲譽。普安寺的冰花可以和塔爾寺的酥油雕塑相提並論。這件藝術品,以其潔白無瑕、妖嬈迷人的姿態,玲瓏婀娜的身姿,令觀者目瞪口呆。它在中國是獨壹無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喇嘛燉肉

雖然喇嘛燉菜不在八大菜系之列,它不像四川和湖南那樣辛辣,也不像江蘇和浙江那樣新鮮,但它有壹種獨特的風味,是壹顆角落裏的寶石。“喇嘛燉肉”,顧名思義,就是喇嘛燉的肉。阜新位於科爾沁沙漠南端。天氣寒冷幹燥,蔬菜很少。只有在秋天才能吃大白菜。為了長時間儲存大白菜以備冬春季節蔬菜缺乏時使用,邊民想了壹個辦法——水淹大白菜。用壹個底部有小口的桶形空白罐子,將洗好的大白菜放入罐子中,撒上適量的鹽和水,然後用石頭壓實。這種淹白菜微鹹不酸,可以存放很長時間,第壹年都不會壞。“喇嘛燉肉”的原料是鹹白菜和豬肉。

喇嘛肉粥

喇嘛粥起源於瑞英寺。因為是喇嘛用肉、骨頭和米飯熬制的粥,所以被稱為喇嘛粥。煮肉粥時,先把鍋裏的肉切開,把肉和血分開。燉好後取出骨頭,放在壹個大木罐子裏。然後將肉放入鍋中,當肉煮熟後,將其取出並放入木罐子中。這時,將米飯放入油湯中,煮沸後燜煮。煮好之後,把木罐子裏的肉和骨頭放進粥裏,然後補上。吃這種肉骨粥可以大大補充妳的活力。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指出,食粥是藥物治療中最有效的輔助方法。曹次山的粥論是最吉祥的,“粥可宜人”是他的基本觀點。可見,“喇嘛粥”也是吃的最高境界之壹。

喇嘛蛋糕

喇嘛糕是阜新蒙古族的傳統糕點。它以精制面粉、白糖和雞蛋為主要原料,以瓜子、青紅絲和桂花為輔助原料,用烤箱烤制而成。其特點是潔白如雪,味道香甜,口感柔軟,富有彈性,是老少皆宜的營養佳品。

蒙古餡餅

在蒙古族和漢族雜居的遼西邊陲小鎮,吃蒙餐並不難。第壹,這些食物非常便宜,第二,普通商店會烹飪它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並被多次食用的食物是“蒙古餡餅”。“蒙古餡餅”是生活在蒙古貞地區的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原創食品。它具有鮮明的民族氣息和地域特色。“蒙古餡餅”以其出色的色、香、味和形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