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壹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飲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到了南宋時期,北甜南鹹的格局形成。在當時,中國的口味主要有兩種,北方人喜歡吃甜的,南方人喜歡吃鹹的。當時中國沒有吃“麻辣”的,因為當時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
菜系的形成也跟當地的物產有關,如中國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國南方多產水產、家禽,人們喜食魚、肉;中國沿海多海鮮,則以海產品做菜。到明末清初,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民國初年,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魯菜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壹的自發型菜系,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魯菜如君臨天下的北方帝王;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粵、閩菜宛若風流儒雅的公子;蘇、浙和徽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
在中國的美食江湖,除影響較大的魯菜(山東)、川菜(四川)、粵菜(廣東)、蘇菜(江蘇)、閩菜(福建)、浙菜(浙江)、湘菜(湖南)、徽菜(安徽)八大菜系外,還有東北菜(東三省)、贛菜(江西)、京菜(北京)、津菜(天津)、豫菜(河南)、冀菜(河北)、鄂菜(湖北)、本幫菜(上海)、客家菜、清真菜等地方特色菜系,可謂江湖門派林立。在過去的歷史中,魯菜壹直扮演了江湖老大的角色。
壹般意義上魯菜代表整個北方地區的菜系,川菜則是西南地區,粵菜則代表華南地區,而淮揚菜則代表東部地區。專家和學者公認的影響力最大的是魯菜,魯菜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鼎盛於元明清三代,區位上距離中原政權中心最近,因為也就有了登堂上殿的便利,成了皇家菜品,再加上四方來朝的官員、商人、學子在京城居住壹段時間後也會把魯菜的壹些技法帶到家鄉,八大菜系或多或少的受到魯菜的影響。
齊魯大地被譽為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的強勢,讓魯菜搭上了主流文化的列車,在傳播上占據了較大的優勢,使得其影響力和傳播廣度是無與倫比的。魯菜以膠東菜、濟南菜、博山菜、孔府菜等等融合為壹體,而又以孔府菜的傳承最為系統,原因就是孔府作為中國最大的“世家”歷經百世壹直延續傳承。孔府菜是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典型的官府菜,選料精細,烹制考究,盛器講究,菜名寓意深遠,古樸典雅,宴席禮儀莊重。
魯菜是中國飲食哲學的發源地,儒家的“食不厭精”“五味調和”奠定了中國菜的哲學取向和審美標準。魯菜是技法最多的菜系,有60多種之多,而且很難掌握,是所有菜系中最考驗功底的。魯菜在明清時期大量菜品進入宮廷,精美高雅登峰造極。魯菜還是覆蓋人口最多的菜系,山東、北京、河北、天津、山西、東北三省的家常菜都是魯菜風味,這是任何菜系無法比擬的。
民國年間北京著名的“八大樓”以及現在北京有名的魯菜館子凈雅、雅軒、寶瑞、四季長安、齊魯京典、豐澤園等都是高端的魯菜酒店,可以吃到正規的宴會級別魯菜。魯菜著名的菜品有清湯燕窩、蔥燒海參、糖醋鯉魚、九轉大腸、油爆雙脆、鍋燒肘子、四吃活龜、雲片熊掌、三絲魚翅、芙蓉雞片、燴烏魚蛋、醬爆雞丁、凈扒魚翅……這些名優菜品便是魯菜成為“菜系之首”的具體實力體現。
但實實在在的說,有如此眾多光環的魯菜如今衰敗了,提起魯菜大家都很陌生,原因有很多方面,培養壹個魯菜廚師需要十年,做壹道宴會魯菜材料需要準備半個月,多名廚師配合,時間、經濟、人工成本都太高,只能是用於高規格的宴會。魯菜壹直吃老本,創新上壹直停頓,另外魯菜口味偏鹹,不符合現代飲食習慣。有人這樣形容,魯菜是官菜,川菜是平民菜,粵菜是商菜,淮揚菜是文人菜。還有人開玩笑說,魯菜是八大菜系之首,因為當時評八大菜系的時候是在清朝,而清廷的皇宮裏面的菜以魯菜為主,自然要把魯菜放到第壹位。
改革開放之後,川菜的傳播則是最為神速的,因為其取材便利,操作簡單,最簡單的夫妻二人,壹口鍋壹張桌子壹把辣椒就可以開川菜館,這壹點,魯菜是很難做到的。還有就是“三年川菜,十年魯菜”說法,意思是說學做川菜需要三年,而學做魯菜卻需要十年,在人力成本很高的今天導致魯菜很難推廣,這就是為什麽大街上川菜館多而魯菜館少的原因之壹。川菜的麻辣香濃的口味對於北方人的口味相當合適,可以說現在川菜在國內是當之無愧的第壹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