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油炸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帶著我趕鄉場,午餐必吃的就是油炸粑,5毛錢壹個,守在小販鍋邊,任憑烈日照射、灰塵撲鼻,始終擋不住我對油炸粑熱愛,壹吃就是三五幾個,當小販收攤時,我還意猶未盡,摸摸肚皮,想想要是還有的話,還能再吃它三兩個!
雖然吃得夠爽,但也心疼媽媽那手中攥得緊緊的人民幣,握了壹天自己都沒舍得吃,卻被我壹餐就花光了!
長大後,我深知母親手中的錢來之容易,正如壹個油炸粑的產生過程壹樣,艱難而復雜!
油炸粑算是貴州民間的老手藝了,在那個機器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壹個小小的純手工油炸粑,需要至少6道工序。
不要嫌我煩,且聽我娓娓道來:
第壹道,秋收稻米成熟時,需要用罐鬥脫粒,然後在太陽底下曬幹;
第二道,曬幹後的稻谷,通過碓窩來進行脫殼,有句諺語叫:人工沖碓,汗流浹背!可見多麽容易。脫殼後,再進行米粒與稻米殼分離,用到的是簸箕和篩子;
第三道,有了白花花的糯米,下壹步就要進行壹夜的溫水浸泡,然後洗米(洗的目的是保證做出來的粑粑更白,更有食欲。)再到火上進行木桶蒸。
第四道,蒸好後的糯米飯,倒進木盆或者石盆裏,用木棍進行捶打,直至米粒全部被搗碎,變成粘乎乎的粑粑。
第五道,在打粑粑的過程中,需要同時做好豆沙,豆沙是糯米粑最好的“引子”,做不好,再好的粑粑也不好吃。豆沙做好後,就是包的過程,為了有賣相,包最為重要,非常考驗手藝,包的不好,買的人也就會很少。
第六道,包好的粑粑只能叫豆沙粑,要成為油炸粑還需要最後壹道工序——油炸。這個過程也非常講究,油要選上好的菜籽油,以保證油炸粑色香味俱全,同時也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容易粘鍋,要做到“外焦裏嫩、酥脆爽口”,不是壹朝壹夕的,需要千百便的反復試驗。
所以,油炸粑算是貴州的老手藝了。
如果說小時候油炸粑讓人垂涎欲滴,那麽炸洋芋則讓我小時候欲罷不能!
記得上小學時,由於離家遠,中午不能回家吃午飯,爸媽就會給壹毛錢,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放下書包,以百米加速度跑到炸洋芋的攤位上,開始享受美食。壹毛錢壹串,壹串三片洋芋,配以辣椒大快朵頤。
由於過於饑餓,聰明的同學都會多放辣椒,更過分的是,由於洋芋是片狀,很多人將洋芋串放平,在洋芋片上堆上壹層厚厚的辣椒。
吃完後,辣得氣都喘不過來,此時,迅速擰開水龍頭,咕咚咕咚喝壹頓飽,待辣味散盡,已算是飽餐壹頓。
後來老板也變聰明了,在辣椒粉裏加了很多鹽,鹽多辣少,我們的投機取巧最後已不復存在。
如今,在貴陽生活,有時午飯還會選擇油炸粑和油炸洋芋,但已吃不出兒時那種香味,那種垂涎欲滴和欲罷不能的感覺只能留在回憶中。
還有壹種油炸小吃是我最喜歡的叫鍋炸。
制作它的主要原料很簡單,很方便,有面粉、雞蛋、食用油、白糖、豆粉。
首先把三顆雞蛋去殼打散,放進150克面粉中,加約600克水調至糊狀,壹直攪和成沒有小面疙瘩的稀面漿為止。
然後開火,把面糊倒入鍋中,壹邊加熱壹遍攪拌,直到水分蒸發大半,面糊煮熟變得粘稠。
把煮熟的面糊倒在壹個事先抹油的平底盤中,抹平,厚度2厘米左右,然後靜置放涼,成形。
倒出成形的糕體,切割成小塊,在豆粉中滾壹圈,就可以下鍋油炸了。炸至表面金黃,即可撈出。得掌握好火候,炸糊了就不好看了,也不好吃了。
最後裝盤,撒上白糖就可以了。
真正的香甜可口,入口即化,外焦裏嫩。我從小時候起就特別愛吃,現在自己偶爾也做壹次解解饞。類似於炸鮮奶吧,但是做法更簡單。妳更喜歡什麽油炸食品呢,歡迎在下方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