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學習烹飪的人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的餐館開始營業。
目前年輕人以00後為主。從小嬌生慣養,吃不了生活的苦,吃不了廚師的高強度工作。工作時間長,雜事多!
第二:沒有固定的休息日,工作環境不理想。
廚師是服務行業。周六周日和春節假期是餐飲業最忙的時候,但廚師們很難休息和陪伴家人,只能默默努力,尤其是五壹假期。中秋假期、國慶、春節期間,廚師往往連續幾天12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中午除了吃飯時間,都在備貨,加工市場。壹方面羨慕別人能旅遊能吃喝玩樂,另壹方面也很努力,壹般沒有三倍工資。
廚房的工作環境,冬天的冷水刺骨。夏天高溫烤的人汗如雨下。冬天冰箱裏的食材都是用水保存的,根本就無從下手。冬天搭配簡直是噩夢,手上會有好幾處凍瘡。夏天,我們要忍受高溫的折磨。室外溫度38-40度。想想廚房的溫度。基本上早上壹個高峰過後,工作服都濕透了。我很多學廚師的同事都轉行了,做房地產,進工廠或者賣家電。
第三:工作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福利待遇差。
廚師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而且壹個超長強度的工作,早上八點半左右到店,晚上基本九點半左右下班。每天工作時間太長,基本都是11小時左右。但是收入不多。和工廠比壹點優勢都沒有。福利待遇差,大部分餐飲部門沒有繳納社保和公積金,只有部分連鎖店的總監。助理,廚師級別以上會買社保,整個廚師行業的公積金好交5%,很少!大壹點的餐飲,節假日是雙倍工資,小餐飲不是。過年沒有年終獎,逢年過節沒有禮品福利。
第四,發展空間有限。
跟廚師學最多是當廚師太難了,不僅是廚藝,還有人際關系。廚師團隊幫派關系復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從學徒到廚師,基本是這個行業的中間點。自主創業的成功案例很少。我有許多朋友。開了五六年的小餐館最後倒閉了。夫妻二人在店裏幹了兩年,賺的和打工差不多!
第五:從光盤運營開始,所有高檔消費和公款消費都受到限制,餐飲業進入低潮期。酒店生意不景氣,門店“死亡率”高。廚師的工作相對不穩定,有時候壹年換3-4份工作。存不下錢。而且很多用人單位都想找壹個價格相對較低的全能廚師。比如有的餐廳希望廚藝大師除了做飯,還能幫忙切配,涼菜,或者洗碗!比如我以前是連鎖店的廚師,店家給的招聘標準。竈上做飯,工資在4500-5500之間,工資5500的都是高檔竈。有能力的可以加入壹個高級竈,6000元壹個月。工資在4000-4500之間。這點工資很難從社會上找到滿意的廚師。後來公司從技校招學徒,自己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把人力成本降到最低。
第六,行業越來越規範,各種考核機制健全。
現在的廚房不僅僅是做好飯那麽簡單,還有五項常規管理和四維管理方法。各種標準,各種定位。各種顏色的色點區別。公司技術部和質檢部的日常檢查。在廚師烹飪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完成老板對各項指標的考核。人工成本。食物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大眾點評。周轉率。成交量指標等等。老板只會給妳畫壹個大餅,但他從來沒有真正給妳加薪!總之,年輕人很難在這樣的規則下長期工作,半年左右就會離職轉行。
最後,我寫壹些關於我的生活的想法。我在蘇州工作。今年2月,蘇州爆發疫情,門店被迫關閉。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但是房貸和孩子生活費都停不下來,就找了個工廠做兼職,正好被安排在倉庫工作,不忙的時候就和裏面的師傅聊天。大部分都在蘇州買房買車了。我基本上在這家工廠工作了7-8年左右。壹位師傅在這家工廠工作13年,繳納社保和公積金13年。他目前是工頭,壹個月能拿7000多,扣除社保和公積金。買房的公積金貸款利率很低。目前每月還款很少。蘇州兩套房。老家的壹套房。壹步車。沒什麽文化,就是13年初中壹畢業就在這家工廠找了份穩定的工作。在蘇州買房買車。
而我從事廚師行業10年,只能在老家買房,社保也才交了5年左右。兩年後我就是15了。我每年也有年假,節假日可以陪家人。而我什麽都沒有!仔細想想,真的是入錯行了。其實我很後悔。如果再給我壹次選擇的機會,我壹定不會再選擇廚師這個行業!
最後,我想問妳,學會做菜後,妳還在堅持嗎?妳放棄過哪些行業,轉了哪些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