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壹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壹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壹,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築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館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將綜合陳列大樓、古墓保護區、主體陳列大樓幾個不同序列的空間有機地聯系在壹起,突出了遺址博物館的群體氣派,是嶺南現代建築的壹個輝煌代表,曾獲得六項國內外建築大獎。博物館還設有楊永德伉儷捐贈的陶瓷枕專題陳列和不定期的臨時展覽。博物館現藏陶瓷枕多達400余件,制作年代由唐代至民國,以宋、金為主,數量之多、品質之精、窯口之廣在國內同類收藏品中均屬罕見。
鎮海樓
第二站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鎮海樓是廣州標誌性建築之壹,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墻用紅砂巖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墻,外墻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紅墻綠瓦砌成,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壹勝覽”。
鎮海樓頂層正面高懸“鎮海樓”橫匾。鎮海樓兩側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壹。
鎮海樓被譽為“嶺南第壹勝”,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之壹。清末的楹聯(有兩副不同版本):“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作者壹說彭玉麟,壹說彭玉麟幕僚李棣華),至今仍懸掛於頂層。
另外,數百年來,詩人政客每登其上,皆感慨萬端,有關鎮海樓的名人詩作甚為豐富,教人嘆為觀止,主要有詠跡懷古、抒懷詠誌兩個題材。其中以佛山人陳恭尹及廖覓竹的《鎮海樓》影響最廣。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9年動工,1931完成。
廣州最老的木棉樹(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就在中山紀念堂!這株老樹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的腐朽墮落;親眼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慘酷壯烈;親眼目睹了孫中山的百折不撓;親眼目睹了陳炯明的叛亂;親眼目睹了身旁的總統府被夷為平地後又建起了壹座全新的紀念堂;親身經歷了叛軍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旁投下的炸彈。風走雲飛,星流人逝,老樹還依舊靜靜站立,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著數百年的風霜。
中山紀念堂不僅有廣州最老的木棉王,它還有廣州最大的兩棵白蘭樹。它們是紀念堂奠基、竣工時栽下的,它們與紀念堂壹起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終年常綠、亭亭如蓋的碧綠樹冠可蔭地數百平方,如同兩個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衛著紀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濃香四溢、潔白無瑕的小花桂滿枝頭,香飄數裏,象征著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萬古流芳。
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它始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後北宋初毀於火災,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為凈慧寺。後蘇東坡來寺遊覽,見寺內有老榕六株,欣然題書“六榕”二字,後人遂稱為“六榕寺”。
寺內有名塔為千佛,因其塔身斑斕,又稱“花塔”。花塔高57米,11角形,外9層,內17層,是廣州有名的古代高層建築。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天王殿和韋馱殿。塔西為莊嚴華麗的大雄寶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像高6米,重10噸,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
寺內還有榕蔭園。其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舍齋堂、功德堂等。六祖堂內還供有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的銅像,高1.8米,重約1噸,法貌莊嚴,垂目坐禪,栩栩如生。
雲臺花園
雲臺花園是壹個高格調,以欣賞四季珍貴花木造景為主的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它坐落在白雲山三臺嶺內,占地12萬平方米,是以世界著名花園———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園為藍本,由廣州園林建築設計院設計,廣州市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中西合璧園林式花園。這裏聚東西方園林建築精華於壹體、匯國內外四時花卉於壹園、納國際友邦情誼於壹圃,成為廣州市旅遊窗口之壹。
雲臺花園的構造頗具藝術特色,集東西方建築藝術於壹身,融古今文化於壹體,顯現出別具壹格的園林風格。園內建有新穎雅致、各具特色的景點10多處,有誼園、玻璃溫室、醉華苑、巖石園、太陽廣場、飛瀑流彩、玫瑰園、露天交誼舞場等等,歐陸風情與東方園林景致相交融。
花園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著大門的寬大臺階為軸心展開的,臺階分為三部分,左右兩邊是對稱的大理石階梯,中間則是特制玻璃鋪砌而成的。玻璃底下安裝著各色彩燈,玻璃臺階上端是壹泊小湖,取名灩湖,湖底又有環形燈飾。到了夜晚,灩湖中被燈光染得五彩繽紛的湖水,沿著玻璃臺階緩緩流下,被燈光置換成七彩的河,流光溢彩,如夢似幻。
灩湖的水沿中軸線下瀉,使得灩湖成為中軸線的源頭,為了突出這壹源頭,園林設計者和建造者又在灩湖的岸邊,建壹羅馬柱廊,既突出了軸心線上的景點在雲臺花園的作用,又與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花園大門相對應。更為有趣的是,建造者借鑒了蘇州園林中花墻的效果,在羅馬柱廊的後面又安放了壹群圖騰石柱。在軸心線的兩側,雲臺大花園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功能區,200多種中外名貴四時花卉就被巧妙地種植在不同的功能區裏。東側在種植各種花卉的同時,還依地勢起伏培植了大面積的草坪,遠遠望去,酷似壹條綠色的瀑布。西側是誼園和茶室。誼園中心是壹巨大地球石雕,以地球石雕為圓心,在壹個巨大的圓周內,分布著已與廣州結為友好城市的市花和友好城市所在國的國花。
華南植物園
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洞的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是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於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後為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是我國歷史最久、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被譽為永不落幕的“萬國奇樹博覽會”,有“中國南方綠寶石”之稱。
龍洞琪林是華南植物園最具有代表性景點之壹,1986年入選為“羊城八景”,它由棕櫚園和孑遺園兩個半島及人工湖組成,整個景觀自然和諧,最佳觀賞點是水榭。棕櫚園內棕櫚植物四季碧綠,椰風葵林壹片熱帶風情,孑遺園內落羽杉四季分明,春來嫩綠、入夏青蔥、秋時棕紅、冬來飄落,壹片溫帶景象,宛如壹幅會變的風景圖。
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距廣州17公裏。余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壹說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園占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
余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臺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墻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余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壹應俱全。園內亭、臺、池、館與遊廊、拱橋、假山、花徑、圍墻交錯穿插,構成了幽深曲折、若隱若現的庭苑結構。園中浮雕和建築裝飾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細琢,配以詩、書、畫,使全園更添恬靜、典雅情趣。進入寫有“余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壹付:“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壹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園景可分為東、西兩半部,以遊廊式拱橋為界。這座拱橋是橋、廊、亭“三合壹”的傑作,表現了設計者的獨到構思和造園者的高超技藝,這壹美景稱為“虹橋印月”。在月朗風清之夜,月影、橋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構成動人心弦的畫卷。
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建築細部裝飾玲瓏精致,兼有蘇杭建築的雅素與閩粵建築的曼麗。這是園主的書齋,環境清靜素雅。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壹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瑯滿目,名士墨寶閃耀清華。其中,引人註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時期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韓持國在洛中作詩雲:‘閉門讀易程夫子,宴坐焚香範使君。顧我未能忘世樂,綠樽紅芰對斜曛’。”為通花木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欲醉。在深柳堂左側有壹間廬舍,名為“臥瓢廬”,專為賓友休憩而設。
東半部的中央為壹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壹座,名“玲瓏水榭”,八面全是窗戶,可以八面觀景,是全園最佳觀景處。該處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臺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臥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墻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墻而築,“臥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臺”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壹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壹起。
寶墨園
寶墨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紫坭村,建於清末,占地五畝,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在原番禺市委書記梁偉蘇的大力推動下,於壹九九五年重建,歷時六載,擴至130多畝,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壹體,建築、園林、山水、石橋等布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壹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
寶墨園內的建築及景觀主要有:治本堂、寶墨堂、清心亭、仰廉橋、紫洞舫、龍圖館、千象回廊和風味食街等。園內種植的植物主要有千年羅漢老松、九裏香、兩面針樹、銀杏樹、玉堂春、大葉榕樹、紫薇樹等,還栽植有大量的嶺南盆景。寶墨園更是壹座頗具特色的園藝精品公園,除了樹木花卉和建築之外,園內周邊還有龜池、放生池、錦鯉池、蓮池,給遊人美的享受。
廣州“十大名菜”包括八寶冬瓜盅、廣式燒乳豬、上湯焗龍蝦、白切雞、紅燒乳鴿、老火靚湯、香滑魚球、脆皮燒鵝、清蒸海河鮮、糖醋咕嚕肉。
廣州老字號的美食就要到陶陶居和蓮香樓吧,很多人到那裏喝早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