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的言論可以看出,中國人食素的觀念,是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已經逐漸深入人心,這個時候,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雖說中國的素食和佛教沒有本質上的關聯,不過,佛教在推廣素食和創造素食菜肴方面的成就,應該是無可置疑的。佛教傳入我國之後,漢族僧侶“持齋吃素”,寺院素食烹飪於是發展起來,在人們飲食生活中別樹壹幟,進而推動了民間的素食風俗。
寺院僧人平日醬瓜、腌蘿蔔過粥,午餐吃黃米飯、大燴菜,逢到“佛歡喜日”(佛教節日)辦素席,吃香粳米飯。寺院的廚房,稱為齋廚、香積廚,除管和尚們的膳食外,還要為各地接踵而來的行腳僧解決就餐問題;香火旺盛的寺院,常年進香拜佛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為他們供茶供飯,就這樣促使齋廚素食烹調日趨講究。
梁武帝時,南京建業寺有壹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壹瓜可做數十肴,壹菜可變數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春芽、燒春菇和白蓮湯(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門子弟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幹、豆豉汁、面筋泡及各種調料,外用青菜葉或豆油皮包好煎成的。
作為壹個菜系,素菜當是在唐宋之際才開始形成的,到了宋朝則已經完全成熟。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提到了壹些素菜的制作方法。到了唐代則有了花樣素食。北宋都市甚至出現了市肆素食,專營食素菜的店鋪,僅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種。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許多菜肴,以葷托素,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壹點相近。寺院齋廚可以用白蘿蔔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制成“豬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藥泥烹制出“油炸魚”,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制成“鴿蛋”,用胡蘿蔔加馬鈴薯仿制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滿足了人們飲食情趣上的需要。當然佛教中也有反對素菜葷名的,認為這樣是犯了“意殺戒”,因而稱素魚為“如意”,稱素香腸為“瑪瑙卷”。
寺院素菜中的壹道名菜“羅漢齋”,是用十八種原料做成的,喻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羅漢齋是用***菇、口蘑、香菇、鮮蘑菇、草菇、發菜、銀杏、素雞、素腸、馬鈴薯、胡蘿蔔、川竹筍、冬筍、竹筍尖、腐竹、油面筋、黑木耳、金針菜加調料做成的,外形豐肥,吃口清鮮,可與大雞鴨魚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面筋)等均屬素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質感都可亂真。
寺院素菜在民間很受歡迎。明清時江蘇人喜吃的什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寧寺文思和尚先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稱贊的醋漬蘿蔔和腌大頭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過粥菜。寺院的素什錦早已成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杭州歷來寺院眾多,素食影響民間。南宋作為京城的杭州,出現了不少素菜館、素食面店,當時供應的素菜已十分豐富,《夢粱錄》上列舉有奪真雞、兩熟魚、假炙鴨、假羊時件、假煎白腸等上百個品種。素面有筍辣面、三鮮面等等。
清末民初,西湖四周素菜館不下幾十家。除天竺、靈隱、虎跑、凈慈、六和塔各寺院、房頭辦有齋堂、素食店外,市區著名素食店有功德林、素春齋、素香齋、素馨齋四家。功德林歷史悠久,為標準素食處。民國17年(1928年)7月13日,著名文學家魯迅來杭曾應友人邀請,在功德林晚餐,連平時反對素菜葷名的魯迅,面對杭州壹些著名素菜也大感興趣。尤對“清燉筍幹尖”壹菜,魯迅大為欣賞。後面三家有“三素齋”之稱譽,為杭城地道素菜館。
《夢粱錄》中記載北宋當時的市肆更有專賣素點心之食店,品類如豐糖糕、乳糕、栗糕、鏡面糕、重陽糕、棗糕、乳餅、麩筍絲、假肉饅頭、筍絲饅頭、裹蒸饅頭、菠菜果子饅頭、七寶酸餡、姜糖、辣餡糖餡饅頭、活糖沙餡諸色春繭、仙桃龜兒、包子、點子、諸色油炸素夾兒、油酥餅兒、筍絲麩兒、果子、韻果、七寶包兒等點心。又有專賣素食的面食店,不誤齋戒,如頭羹、雙峰、三峰、四峰、到底簽,蒸果子、鱉蒸羊、大段果子、魚油炸、魚繭兒、三鮮、奪真雞、元魚、元羊蹄、梅魚、兩熟魚、炸油河、鼎煮羊麩、乳水龍麩、筍辣羹、雜辣羹、白魚辣羹飯。又下飯如五味麩、糟醬、燒麩、假炙鴨、幹簽雜鳩、假羊事件、假驢事件、假煎白腸、蔥油炸、骨頭米脯、大片羊、紅大件肉、煎假烏魚等下飯菜。素面如大片鋪羊面、三鮮面、炒鱔面、卷魚面、筍潑刀、筍辣面、乳齏淘、筍齏淘、筍菜淘面、七寶棋子、百花棋子等面,皆精細乳麩,筍粉素食。
2005年10月12日,王子輝先生興致勃勃地從中國飲食文化談到仿唐菜點,從素食的歷史淵源談到素食的好處。他說:“素食的好處是以時鮮為主,清雅素凈,富於營養既能健身還能強心。心理的健康很重要,素食者精神較為鎮定,經常食用可以於無形中使人和善、平心靜氣、謙恭有禮,還能造就體貼人、寬恕人,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品性。”
參考文章:
素食的歷史, 佛教與素菜 (作者:薛興國)
《夢粱錄》(作者:吳自牧)
民間素食風俗歷史悠久 別具壹格當屬寺院齋菜 (作者:小星星)